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八十章黎黄陂的抗争(...(1 / 3)

加入书签

直皖大战胜利后,吴子玉并没有感觉很兴奋,甚至还是持反对观点的。在北洋军阀中,吴子玉也算个另类,他是弃文从武的少数将领之一,在文化素养上这就与传统的军人出身的将领不一样,之所以最后不得不打了那一仗,一是皖系逼迫太甚,二是吴子玉想进入京城后实现自己的一些对国家治理的想法。

吴子玉近年接触了不少西方政治人物,也与一些西方记者侃侃而谈,吴子玉认为在京城是可以建立全新的国民大会制度的,不能把前清遗留下来的一些文人士子作为国民的代表,在他看来,那些国会议员一个个纯粹都是只顾私立的政治投机者,在这点上,吴子玉是不接受的,既然有了进京坐庄的机会,何不试试?

可惜,他的想法与自己的老上司曹锟和联手的奉系张作霖完全格格不入,甚至是对牛弹琴,首先,这俩人压根就不懂得近代的各种国家体制,他们认为谁的拳头大谁就坐庄,正是出于这样的思维逻辑,曹锟认为也该自己上位过过瘾了,所以他是急着想当总统,至于为什么当总统?当了总统怎么干?曹锟自己都说不清楚,至少在史料上没有见到他有系统的政治主张,这样的人如何能听吴子玉的?

其次,国民大会就是改良了又如何?那些文人在下面在报纸上瞎呛呛,到底干了什么利国利民的实事儿吗?似乎还不如枪杆子来的麻溜,跟曹锟和张作霖这些靠军队起家的人讲国民的事情?还真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啊。

张作霖现在是想进关发展自己的势力,他首先想要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势力。

在诸多军阀中,一个个都是唱着高调干着壮大势力的事情,张作霖也不里外,要说他们没有点公心也不对,但凡事先从个人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剩下的才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照应,这是当时各路军阀的通例,大小军阀几乎都是如此。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军阀不扩大势力也不行,你弱小就要被吃掉,如果没有机会发展起来那还好说,委曲求全的去找靠山投靠就是,比如张宗昌、张敬尧等,可已经到了可以争霸这个份上了,再不去拼,那就啥都剩不下了,看看现在寓居在天津的段祺瑞不就都清楚了吗?张作霖就是这样想和这样干的。

让吴子玉憋闷的是,直奉进京后,曹锟和张作霖就结为亲家了,当时张作霖的四子才八岁,而曹锟的六女才七岁,着实是叫许多人大跌眼镜,

吴子玉对此就非常不开心,他知道曹大帅这是只顾眼前利益,不想节外生枝,弄得不合法理上台的徐世昌继续当他的大总统,为此,吴子玉愤尔离京返回洛阳,一下火车就遇到了记者前来采访,口无遮拦的他直言,“本次胜利是一件痛心可耻之事!”可见,当时的吴子玉的心中有多矛盾、郁闷和无奈。

实际上在民国初年的将军里也是分好坏的,人不可能没有私心,让他们完全的为国为民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些人想国家想民生的事情多一些,有些则是根本就不想,想的就是自己的发迹和捞钱,这也就使在民国初期各种人物的碰撞是无法避免的,发展到后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搏杀,皖直战争就是混战的发端。

黎黄陂在一众说客的呱噪下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同时,向全国发出了通电。可以说,黎黄陂是巧妙的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要知道,所谓的通电,其实就是公开给任何人的电报,而任何一家报社都可以直接引用,甚至全文照登,这可比去报社投稿方便多了,只不过,那可不是谁都能发通电的。

根据史料记载,发通电没有什么限制,可却是需要大量的银钱的,民国时期,去电报局发一个字的费用是六分钱,这里指的是银元,而作为报社发新闻的价格减半,三分钱一个字,如果你是发给特定的人接受,这个费用还不显得多,可如果你是个自由撰稿人,同时向几家报社杂志社发稿子,那价钱可就不得了啦。

如果向全国发通电是个啥概念?当时,全国的电报局有200多家,还有独立电报接收的报社电台30多家,一通通电下来,没有个万把两银子是做不到的。

万把两银子是个啥概念呢?在民国十五年的时候,一块大洋可以买60斤精米,二万元银元可以办一家纺织厂,一通电报发出去就是几百吨大米没了,一个小规模的纺织厂也没了,这也是那是的行文为啥半文半白的原因之一,太文言了,一般人看不懂,太直白了,那花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所以,在当时通电又分为大通电和小通电,大通电就是全国通电,这样的通电如果还是洋洋洒洒的长文,那个费用就很吓人了,所以,即便是一些豪门和权贵,在那个年代发出的通电也是有数的,可是不像现在,玩个朋友圈都不花钱。

根据统计,在最混乱的北洋直奉龃龉时期,也就是1922年,各界发出的通电是97次,这是笔者查到的通电最高纪录的年限。当然,到后来,电报已经流行,各种机构都有自己的收发报机,只要是明码,那就算是通电了。

尽管如此,黎黄陂还是在关键的时候向全国发出了通电,不能不说,这老小子也是拼了。其实,在天津寓居五年的他,已经先后在二十几家企业里投资,获利颇丰,有张仁逊这样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