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局势再变(1...(1 / 3)

加入书签

民国十年,对华夏来说,是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里,一群华夏精英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组织,李守常因为在京城里的事情多,没来得及去上海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可他在北边的地位却是被所有人认可的。

找回了师叔凌霄子的宝贝,皇甫淳似乎更加低调了,从外表上看,他就是一个地道的买卖人,他的活动也非常有规律,初一十五必然去师母那里请安探望,逢年过节还要给师母送去节礼。平日里,也就是家里到店里的两点一线。

可是李守常知道,皇甫淳现在就是小组里的“财神爷”,只要没钱了,去找皇甫淳说说,那就能拿到钱,别说,这皇甫淳搞钱的手段还真是不一般。

说,直系和奉系把持着北洋政权,这完全是一个由兵痞凑合出来的组合,对什么民生啊教育啊,压根就只停留在嘴巴上,这些军阀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也守旧,可是在尔虞我诈的年月里,又都不得不装腔作势的喊口号,唱高调。

说起来,这些人管理国家的能力基本上没有,他们想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多捞钱,而围绕着他们转的一些酸腐文人也多是一些夸夸其谈的人,真正有本事的大多已经去了南方,这就是北洋政权最后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根本原因。

京城里大学的教师拿不到工资,从春天开始多次举行罢课和请愿,各学校教师联合起来成立讨薪会,去与那些军阀政客周旋,结果,换来的却是空头支票,这进一步的引发了教师们的总辞职,还因为讨薪被站岗的兵痞打上十余人。

而在广州成立非常民国的孙文,干脆发通电,邀请在京的教师们南下广州,承诺给于教师优厚待遇,绝不拖欠,这一对比,直系的那些人就跟不得人心了。

实际上,北洋的那些人到了此时已经捏不到一块儿去了,作为直系的干将和二号人物吴子玉,此时并不在京城了,而是河南洛阳,在那里他设立了一个叫行营实际上是自己的大本营,在他是身边也开始聚集了一群各式各样的文人谋士,而此时的直系领袖曹锟也没在京城,还是坐镇在保定的大本营里。

直系的一二号人物之间此时已经出现裂痕,形成了吴子玉在洛阳的“洛派”和曹锟在保定的“保派”,大面上曹锟和吴子玉还过得去,相敬如宾的样子,可围绕他们的一些文人谋士却是不停的吹风放风,使两人逐渐的貌合神离起来。

曹锟在一群人的窜捣下,正在谋划去“竞选”大总统,这多少有些像当年袁克文窜捣袁项城登基一样,对此,吴子玉是不赞成的,他认为军人应该单纯一点。

可曹锟毕竟是他的老长官,当年要不是曹锟收留他,他还不知道能混在哪里呢,曹锟对吴子玉是有栽培之功的,所以,面上他现在还不敢公开唱反调。

不公开唱反调不等于就没有态度,在吴子玉看来,他自己算是一个儒将,毕竟是秀才出身嘛,是属于在国难当头弃文从武的热血男儿,他觉得曹锟去当总统不行,没有那个本事和能力,何必去伤脑筋?到时候把国家搞的更加糜烂。

可是吴子玉又有旧军人的江湖义气,他不敢明着反对曹锟,于是,自己干脆以练兵为由长期驻扎在河南洛阳,这也是为什么吴子玉不进京,不去保定的原因。

由于铁路的修通,河南洛阳就是一个很好的屯兵之地,山清水秀,有水路有铁路,吴子玉自认为重兵在握,随时可以出击中原任何地方。同时,吴子玉此举也有策应对陕西局势的控制之意,陕西,这些年可以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这冯焕章在皖直大战的时候,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直系这边,以一个安徽籍的将领身份,直接就成了直系里的一员虎将。战后,曹锟自然也投桃报李,让冯焕章进军陕西,去陕西那边找投靠皖系的陈树藩的麻烦,为自己的姨丈陆建章报仇。

陈树藩本身是陕西人,年纪并不大,是在辛亥革命的时候起家的一个地方军阀,当陆建章督军陕西的时候,就是陈树藩率领一些当地人,上面找皖系打关系,下面弄学生和地方军逼宫,最后把陆建章从陕西给逼走了。

如果陆建章能够在陕西坐稳,也许他就不会遭到徐树铮的杀害,所以,冯焕章是把这笔账记在心里的。皖直大战的时候,冯焕章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直系这一边,在东线的战斗也打得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与吴子玉形成了钳形攻势。

而陈树藩在皖直大战前夕是死心塌地的投靠了皖系,并且还在西北对皖系进行了策应,现在,皖系已经被打得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那些原来依附皖系的小军阀自然也就树倒猢狲散,没有了京城大佬的认可,他们很难维持下去。

说起这陈树藩来,可谓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为上位,他先后投靠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然后又投靠袁项城,袁项城死后,又投靠皖系,当皖系不成了后,又派人去京城里向曹锟表达忠心,可当得知直系对他并不信任后,又在民国十年的三月,也就是直奉共同主持北洋政权的初期,带兵攻打投靠直系的靖国军一部。此时,陈树藩投靠直系不成,已经又投靠了奉系的张作霖。

陈树藩在陕西任督军的这几年,大刮地皮,大种鸦片,搞得陕西民众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