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观世音像(4...(1 / 3)

加入书签

被王克敏骗买去的宝贝总算是弄回来一件,当天晚上皇甫淳就自己过去拿了回来,没人看见,东西他也不敢放在铺子里,直接就带回家里,放在自己臧宝的地窖里了,他都懒得去跟师弟苏结清去说,就当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

说起来,这尊铜观音像可算是稀世珍宝了,对这尊铜像,老道凌霄子可是考证过的,一开始他还解释不清楚,为什么会在南北朝时出现了黄铜,他知道,黄铜的出现是在明代,为了这个事情,老道还叫皇甫淳去查阅痼疾和资料。

也算是皇甫淳后来跟着詹眷诚,詹眷诚是典型的理工科泰斗,掌握的现代金属化学知识可不是一般,皇甫淳自然很快就在一堆现代工科教科书里找到了答案。

在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远不如后世,一些铜矿里伴生金属根本就提纯不出来,这就使一些私矿冶炼出来的铜不纯,形成了当时被称之为“黄铜”的金属,而在当时,这黄铜是没有多少用途的,甚至被称为是废料。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已经出现了钢铁,在制作兵器上铜的用途已经没有,而由于铜的稀有性,从汉代开始就正式成为制作货币的原料,可那也是青铜。

私矿冶炼的目的是搞出纯铜,也就是紫铜或者红铜,然后兑上锡,最后浇铸出青铜货币,可冶炼出来的是黄铜,再怎么加锡也变不成青铜,这就使一些黄铜失去了价值,可是白白扔掉吗?于是,就有人用黄铜铸造铜像,打制铜碗等器皿。随着使用的增多,人们也发现了黄铜的诸多好处,虽然不够坚硬,可是其延展性非常好,颜色鲜艳的还可以冒充黄金,所以,在南北朝到元代,诸多铜像都是黄铜的,不是因为钱多了烧包,而是黄铜不值钱,做不了假钱。

当皇甫淳找到了这些答案告诉老道后,老道顿时豁然开朗,马上明白了许多事情,因为他是修道之人,自然懂得一些法术上的道具,比如五帝钱之类的,明代以前的铜钱都是青铜,到了明代后,才改为使用黄铜,原因就是,云南铜矿的开发,而在云南的铜矿是铜和锌伴生的,当时为了为了区别,管那个叫滇铜。

有了皇甫淳的解释,老道认定了那尊铜像的南北朝时期的,而且还是达摩的禅宗出现之前的东西,这就使观音男像得到了解释,因为最早传进来的诸佛里是没有女人的,这也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女人地位相吻合。

达摩创立禅宗后,不仅使佛教平民化,同时,也柔和进了许多世俗文化,没有女性的佛像,那创立一个女性的观音不就行了吗?所以,唐朝以后,观世音就成为女身了,而且还是救苦救难百求百应的女菩萨,寓意也很明确,女人心善。

找到了老道的这尊铜佛像,皇甫淳也趁机恶补了一下各种铜器的形成,他在学习中发现,这青铜器与青铜器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进一步的推断,得出了鉴别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的窍门,甚至还琢磨出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差别。

皇甫淳经过研究认为,青铜器在一开始并不是有意那么做的,而是当时的冶炼技术限制,只能把混合有各种金属的矿石一锅烩,弄出啥就算啥。而各地产的矿石里含有的金属成分是不同的,练出来的铜坯也不尽相同。

到后来,人们发现纯铜很软,可是融化的温度却要很高,在铜里加上锡后就可以使冶炼的熔点降低,还能使成材变得比纯铜坚硬,更重要的是,经过混合的青铜浇铸性特别好,非常便利制造各种器皿和礼器,难怪在汉代以前青铜器盛行。

到了战国时期,青铜的比例不同,制作出来的物品也不同,比如用青铜制作的武器,其铜锡的比例非常严格,那时的青铜剑、矛戈等都是铸造的,所以,古代描述制作武器叫“铸剑”而不是锻剑,到了战国晚期,秦国工匠才把锻造工艺加了上去,也就是先铸后锻,大大提高了武器的锋利和强度。

南北朝时期,地域扩大,佛教也广泛在中原大地上传播,而那个时候最流行的钱币还是用青铜铸造的,所以,出土的古钱往往绿锈满满,这与黄铜完全不同。明代以后的铜钱是用的黄铜制作,所以,人们看到的康熙通宝、顺治通宝等都还和鲜亮,有些小孩子用来做毽子,有的编织起来挂在家里辟邪。

后世人都知道,黄铜是耐腐蚀的,在自然条件下,黄铜表面会形成一层膜,隔绝空气氧化,如果长期供奉在家里,时不时的用抹布擦拭,那表面是越擦越亮,根本不会锈蚀,这也是为什么那尊南北朝时期的铜像可以保留到今天的道理。

皇甫淳有了这些心得以后,还特别留意了地摊上的一些铜器,别说,用这套法子,还真是淘换回来不少好物件,其中就有一尊商代的四足饕餮纹鬲,品相非常好,被他放在铺子里当镇店之宝,许多人看了不懂,皇甫淳也不说。

这天,那爷又来了,手里抱着一个包袱,故作神秘的向皇甫淳眨眼,皇甫淳也不拂他的意,装作奉承的把他请进了里间,嘴巴里还说着“那爷吉祥!”

“今儿我可是给你拿了件宝贝过来了,我也不多要你的,你给我五块钱就行!”那爷放下了包袱,然后拉过椅子就坐下,翘起了二郎腿,“这可是母门家的镇宅之宝,我是好不容易才从地窖里踅摸出来的,你上眼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