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结识新友(5)(1 / 3)

加入书签

说起这自来得,不是老时年间的人还真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驳壳枪,辛亥革命后,黎元洪在汉口的时候,给了皇甫淳两把,当时皇甫淳就给是师父一把防身,可是詹眷诚如何会弄这些?所以,这枪其实后来都是由贴身保镖卢志城背着的。卢志城后来去留洋,这把枪就一直锁在詹眷诚家保险柜里。

詹眷诚去世后,皇甫淳去清理那幢小楼的时候,才把一些带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放在箱子里带回家。后来到了京城,这些东西放在师母那里也不合适,放在自己家里也不合适,直到有了这个铺子,皇甫淳才放在这间屋子里的炕柜里。

当时,黎元洪是送给皇甫淳两把,另一把皇甫淳都没有开封,直接就送回老家的老宅里,放进了一个瓷罐里,就是那种后世叫着“将军罐”的瓷坛,把枪用油纸封好,封好坛口埋在了老宅柿子树下了,皇甫淳从来都没有想着去看看。

说起这自来得,在当时的北洋军各个部队里已经很流行了。在北伐之前,这样的驳壳枪几乎是一水的进口货,仿制的事情还是在进入到抗战时期以后的事情。而皇甫淳送给李志清的这把是第一代驳壳枪,是原汁原味的毛瑟手枪。

一战期间,德国战败,其武器也被限制,原来的毛瑟手枪,就是驳壳枪,枪管的长度是133毫米,最后被限制到不得超过100毫米,于是,到了民国七年以后从海外进口的驳壳枪枪管长度都很短,这些枪是广泛的装备于北洋军基层军官中的,而后来西班牙等国改进的更长管的驳壳枪则是让许多部队成立了手枪连,尤其是在南方沿海一带的地方军队,实际上,那是把驳壳枪当成冲锋枪用了。

“这里还有三百多发子弹,一并给你了。”皇甫淳又拿出了一个大纸盒子,“不过我可跟你说,这枪现在可是个稀罕物,你平时不要漏出去,万一被谁看上了,你自己掂量掂量,以你的能耐能不能保得住,别没来由的去惹麻烦。”

“我知道大哥的意思,怀璧其罪嘛!这枪的确是好枪,徐大总统的警卫使的就是这样的枪,可好像枪管没这个长。”李志清一边看一边说道。

“现在从德国进来的枪管都被限制了,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武器限制是很大的,别说是不许造军舰,不许造大炮了,就是连枪管的长度都被限制。”皇甫淳对李志清解释道,“你这支枪是欧战开始前由北洋军从德国买的,那个时候没有限制,所以,这枪是个稀罕物,而且,枪管长了后,这枪就打得准打得远。”

皇甫淳说的没错,欧战刚刚结束,现在从欧洲弄过来的驳壳枪几乎清一色都是短枪管的,连那个可以当枪托的木匣子都没有了,外面就是一个皮枪套。驳壳枪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得到了认可,于是,各路军阀都找外国人订购,有的还自己弄样子仿制,市面上的枪型也就变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了,这都是后话。

李志清是千恩万谢的,一摇三晃的走了,要不是有洋车,他李志清一准回不去。皇甫淳自己也是歪在后屋的炕头上呼呼大睡了,酒喝多了,回不去家了。

第二天,李志清就开始读那本《歇洛克奇案开场》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固然很吸引人,可是里面破案的种种手段和推理也让李志清大开眼界,从那以后,这李志清还真就在侦查破案上小有名气了,虽然民国的京城与伦敦不一样,可是理都是一样的,把握住犯罪人的心理就能破案,这在世界上都是通用的。

到了礼拜六,下班后李志清买了去天津的火车票,虽然那个时候的火车不快,可还是比其它交通工具快多了,当时,从京城坐快班火车,两个钟点就可以到了。

李长泰在天津算是住下来了,他也找了人去打听做买卖的事情,晚上,家里人都睡下了,可是老儿子却是回来了,弄得李长泰披着厚厚的棉大衣起来。

“回来前也不打个电报,都这会了,吃了没有?”李长泰过来问儿子。

“在火车上吃了一碗面条,还行。”李志清说着从提包里拿出了那把驳壳枪,“爹,这枪您认识不?看看这成色,还真是九成新呢!这是皇甫大哥送我的。”

“嗯。”李长泰拿起枪来,把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戴上,然后慢慢的看着,

“这是民国元年从德国洋行进来的那批枪啊!没想到我还能在你这里看到。”李长泰说着话把枪放下了,“当时一共进了200吧,本来是打算给旅团长们用的,可是这枪太大了,后坐力也很厉害,不好控制,最后,这批枪被袁大帅赏给义和的南方军了,黎黄陂那里就分到了差不多五十支,能够流落到皇甫先生手上就不奇怪了。正好,明天我约了黎黄陂去茶楼里听曲儿,到时候你跟我一起去。”

“这枪可是好枪,下面的军官可喜欢了,可现在发过来的都是短管的,不能不说,皇甫大哥对我是真心不错。”李志清说着又拿出那本书来,“他还送了一本关于侦探的书给我看,我这些日子得空就看,现在已经是看第二遍了。”

“噢?看来你们交往的不错。没拜把子吧?”李长泰盯着儿子问道。

“没,可皇甫大哥说,只要心在,那些形式不重要,看人家给的东西,一个指点我今后咋当警察的,一个是给我保命用的,我觉得大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