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结识新友(2)(1 / 3)

加入书签

“好啊好啊,你爹这是赶上好时光了,行伍之人能有这个结局可是大因果啊!”皇甫淳乐呵呵的说道,“你能从军中脱身,也是一个好因果,今后定有缘报的。”

“爹说,我们是遇到高人了,他在天津见到黎黄陂了,说起了你,黎黄陂捎话来,说想见见你,还说大哥是隐藏在民间的绝世高人。”李志清恭谨的说道。

“拉倒吧,我跟黎黄陂也就是在汉口时偶然碰上的,也是一个缘分。”皇甫淳乐呵呵的摆摆手,“我其实就是一个没胆子,没热血的俗人,那种打打杀杀的事情我做不来,当年,跟我师父去勘察,碰上了一头野猪,我急眼了,挥刀砍死了,结果,我那颗心啊,就像不会跳了,好些日子都缓不过来,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干不了那些冲锋陷阵赴汤蹈火的事情,没有那个胆气,就是一个小民。”

“我爹说了,您就是那种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的军师。”李志清说。

“高抬我了,我也就是多看了几本书,照葫芦画瓢的主,千万别把我给抬的抬高,摔下来很疼的,我可是怕疼的。”皇甫淳嘻嘻哈哈的说道。

冬天的京城是寒冷的,招待客人最好的法子就是涮锅子,再来两口老白干啊二锅头啥的,这就通身都暖和了。讲究的人家会请客人直接去饭铺里,可是不那么富余的人家就没可能了,一顿涮锅子可是一个礼拜的饭钱呢。还有一些富裕人家,不去饭馆,嫌招摇,不想走路,再说了,有些嗑也不能在馆子里唠不是,所以家里有厨子的就自己做,没有的就去饭铺里端,皇甫就属于这后一种。

说起这皇甫淳来啊,还真是能上能下,现如今自己是个小买卖人,自然就不想出头,平日里跟着店里的伙计们一样,啃上俩馒头,咬上一根大葱,然后喝上一大碗胡辣汤,这就算是对付午饭了。可是今儿不行,皇甫淳叫下人去外面的饭铺里叫一个锅子送过来,还特别叮嘱,多一份羊肉。下人一溜烟的去了。

安排了锅子,皇甫淳招呼李志清到里屋去坐,堂屋算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可是,那里就一个火盆,整个屋子里虽然没有外面那么寒气逼人,可也说不上暖和。这里屋就不一样了,北方的四合院,里屋可都是盘着火炕呢,到了冬天,烧了火炕的屋子格外的暖和,而且,在炕上还有个小炕桌,摆上家伙事,干啥都行。

“来来,你坐那边,那边暖和。”皇甫淳一边放炕桌,一边从炕头的柜子里拿出了一坛二锅头,“这还是清河那边出的呢,有劲,不上头,待会你多喝点。”

李志清看着那酒坛子就吓住了,“哥,我可没那么大的酒量啊,这酒咱们别开了,叫人去铺子里打两壶就成,我到您这儿来就是想跟您说说话。”

也是,那个年代没有玻璃瓶子,装酒都是陶罐,这一罐至少有三斤以上,俩人喝的确是多了。用现在的观念看,喝不了就放着呗,下次再喝就是了,可在那个时代,讲究的是“剩菜不剩酒”,啥意识啊?主人请你喝酒,喝醉了也得喝完,不许剩,否则就是不敬。所以,那会儿家里请客都是用专用的瓷酒壶,是从大罐里打出来的散酒,还有的就是那种最典型的二两小铜壶,几乎所有的饭铺里都有。

经常看电视剧电影里描绘那个年代的生活,戏中人喊着“老板来一壶酒”,说的就是这二两的小酒壶,平日里大家见面常说的“喝二两”的来历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喝上一小壶。现如今这样的小酒壶基本上看不到了。

“我可没想叫你把这一坛喝光,瞅瞅那边,”皇甫淳用下巴指指炕头,那边一拉溜有一排小酒壶摆在那,旁边还有个酒提子和漏斗,“咱们把这坛子里的酒勾出来,先放在炕头上热着,到时候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我这里啊,隔三差五的总还有几个哥们来,有时一笔买卖成了,咱也得表示表示对不?熟门熟路了。”

李志清看到这通达大哥还真是个豁达随意的人,也就不讲究了,屋里热,他把棉长衫也脱了,漏出里面的警服裤子和一个棉坎肩。

不一会,饭铺的伙计提溜着食盒过来了,至于锅子碳炉啥的,人家店铺里有,早就在炕桌上烧的热热腾腾的了,就等着送来的食材往里下呢。

说起这吃锅子来,京城里最早的可不是东来顺,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来顺是清真馆子,在那里,你能吃到涮羊肉,可想吃点猪肉就不成了。而且,东来顺建立的也比较晚,算是满清倒台前几年才开起来的,直到民国十几年后才做出名气。

在东来顺之前有名气的馆子叫“正阳楼”,在道光年间就有了,而且,人家很牛气的是开在内城的,在那年月里,能够在内城开买卖,没有点后台和人脉根本不可能,何况,这正阳楼开的地方是在阜成门内的肉市胡同,那附近可都是旗人扎堆的地方,随便来一个,不是贝子就是贝勒,最不济的也是红带子。

这正阳楼是典型的鲁菜馆子,到了冬天,人家那边也做锅子的,用海鲜打底,能涮的肉类没有禁忌,羊肉、鸡肉、猪肉甚至鱼片都有,诶,怎么没有牛肉啊?呵呵,那年月,谁敢杀耕牛啊?官府绝对禁止!你说是从口外来的?谁信啊!口外有羊有马,可就是没有牛,不信?查查历史,蒙族养牛的还没有汉人多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