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师命难...(1 / 3)

加入书签

这在汉口的洋医院最后是在北伐后发展起来的,1928年4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与基督教循道会合作,合并后的新医院定名为汉口协和医院,这才是现如今在中原一带赫赫有名的武汉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

而汉口的另一家著名的同济医院,则是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解放后才搬迁至武汉,与协和医院走的另一条路数。

在这里笔者多说两句,在旧社会,即便是欧洲列强,他们在华也是各自有自己的圈子的,从他们开办的各种学校、医院的名称上就可以区分,英美国家多用仁济、协和这样的名称,而德国使用的就是同济,上海同济大学就是德国人办的。

詹眷诚算是顺利的住进了医院,可是主治医生却说“情况很不好。”

詹眷诚的情况的确很不好,进入医院后就是高烧,嘴上都脱皮了,皇甫淳也是干急没法子。在那个时候,能够使用的药物非常有限,为了止疼,医生不得不为詹眷诚注射强力止疼药,吗啡,也就是有了这个缓解才让詹眷诚留下了遗言。

21日住院,22日就出现了危象,等到23日,詹眷诚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下决心让医生注射了吗啡,然后向妻子和守在傍边的徒弟皇甫淳留下了遗言。

看着在旁边默默流泪的妻子,詹眷诚慢慢的说道,“北京气候凉爽风景秀丽,我很喜欢那个地方,本来是想在北京养老的,看来,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

妻子强忍着想大哭的冲动,含泪对丈夫说,“眷诚,我们不能同年同月生,如今,还有小儿不能放手,待到小儿长成,请夫君等我,我们将同岁离开。”

“我离开后,让文珖、文琮无须守孝,他们在南边的铁路工作松不得,其他子女也要好生求学,争取将来为国家做点事情。”詹眷诚又对妻子做交代。

这里说的守孝可不是字面上那样理解的,这里是守孝是指那个时代流行的“丁忧”,别看已经到了民国了,可实际上,在许多部门机构里,这一条还是在实行的。尽管管事的可以“夺情”,可一般情况下,没人这样干。

詹眷诚交代自己的两个大儿子无须“守孝”,就是担心因为要“丁忧”,两个在广东铁路公司当工程师的儿子就得放弃工作了,这对修建铁路可是一大损失。

不能不说,詹眷诚在那个年代就把自己和一家人都扑在了修铁路上了。在民国初年,广东地区许多富商和海外回国的金山伯,纷纷投资修铁路,从粤东到珠三角,几乎都在修铁路,可是在广东修铁路却不像在中原修铁路那么简单,毕竟这里不是水网地带,就是丘陵地带,想要有所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

说起来,很多事情都是不可思议的,在民国八年的时候,广九铁路已经修了差不多十年了,可却是一个分段通车,而不是一票到底的铁路,直到北伐之前才算是全线通车,到抗战前夕与粤汉铁路对接,可见那个时候要办点事情有多难。

詹眷诚这对夫妻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稀有,说起来,詹眷诚是从小定的娃娃亲,附加条件是,只有詹眷诚出国留洋,老丈人才答应把幼年的小女儿嫁给他。

等到詹眷诚学成回国,那女孩尚在少年,不得不等到女孩子十八岁才结婚,那时候,詹眷诚已经足足25岁了,换成其他抱金砖的人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那边先是小姑娘等了詹眷诚十年,詹眷诚回来后又反过来等了未过门的媳妇五年,这份情谊似乎早就是上天注定,婚后夫妻和睦,一口气育有五子三女。

詹眷诚三十许既衣食无忧,四十许便已名声大振蜚声海内外,仅仅朝廷给的俸禄就已经是二品大员的待遇,可是詹眷诚从没有纳妾的想法,固然与他的宗教信仰有关,可詹眷诚也从不在外拈花寻柳,不能不说,詹家的家教了得。

候在病房外的皇甫淳被叫了进去,然后师母默默的走出去了,她叫下人再次去给自己在广东的一女二子发电报,住院时发的电报是“父病重速归”,现在追发的则是“父病危速归”了。这样的电报在那个年代是很少人发的。

“通达啊,看来我是熬不过去了,你给我记一下,我有些话要交代,然后替我转交到徐大总统那里去,现在,他还是想办点事情的。”詹眷诚艰难的说着。

皇甫淳想劝解师父多休息,可他毕竟是心中有数的,知道师父大限怕是到了,此时还真是得争分夺秒,万一师父没有交代就撒手人寰,损失的是谁?

好在皇甫淳现在也是一个公司的高级职员,随身携带着刚刚问世不久的自来得钢笔,还有就是放在上衣口袋里的笔记本,在这之前,他们这些公司职员出外使用最多的是“铅笔”,由于铅笔的笔迹容易被擦拭掉,回到公司,重要的文字还得用蘸水笔誊抄一遍,而现在有了自来得钢笔就方便多了。

“你代我向上面说三件事情,第一,要重视和发挥发扬工程师学会的作用,工程学会的活动不能停,吾辈匠人干的好,可兴国阜民。第二,慎选人才去东北管理俄路,那里是我们的,必须要有我们的人在那里扬国光,震民气……”

说到这里,詹眷诚已经喘不上气来了,眼珠子都要翻白,皇甫淳赶紧上前一步,用手掌按住了师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