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世界...(1 / 3)

加入书签

二次革命,国民党组织的讨袁军事行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了,孙文再次东渡日本,一干讨袁军将领也先后逃亡到了日本,陈乾生在临去日本前也给皇甫淳写了一封信,信中初了感谢皇甫淳的仗义相救和雪中送炭外,字里行间充满了苦涩的迷茫,他也不知道今后该走什么样的路。

民国初年的这场规模不大的争斗,以袁世凯“大胜”告终,从此,开始了袁世凯个人独裁的统治时期。没有了国民党的掣肘,国会就成了一个架子,袁世凯大力扩军,同时,也以民国的名义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组织。

可是,封建统治加上这夹生的共和体制又催生了军内派系的产生,袁世凯还在世呢,军队里就出现了直系、奉系和皖系的派别,可以说此时已经埋下了军阀混战的种子,只等着机会了。

皇甫淳坚守在汉口,协助詹眷诚继续修铁路,在这一年,战事刚刚平息,师父詹眷诚倡议将广东中华工程师会、上海工学会、上海路工同人共济会三会合并,成立中华工程师会于汉口,由于此时詹眷诚实际上是定居汉口,所以,相对来说,汉口也是中心地带,于是,这个筹备工作就由皇甫淳来搞了。

经过多方准备,加上本地富商和黎元洪的支持,成立大会顺利的举行,詹眷诚顺理成章的被推选为首任会长。而这一招可以说是在乱世之下保存了一部分国内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到了年底,忙活了一年的师徒俩总算是能够安静的坐在家里吃上火锅了。

“通达,过年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回去啊?”詹眷诚端着酒杯问道,“忙活了一年,我们多少还是干了点事情,至少,铁路已经修到了贺胜桥了。”

“本来是要回去的,可是老父竟然很羡慕新派人,他要带着继母到汉口来过年,为此啊,我已经在旁边赁下了一个院子,到时候,让老父也过来与你喝两杯。”

“啊!这可好了,这么多年,按理说我该上门去拜访令尊的,这也是疏忽了,好,船期是哪一天的?到时候我去码头接老哥哥。”詹眷诚开心的说道。

“其实,师父与我父亲的年庚是在伯仲之间的,我也不知道你们谁是哥哥呢,不过我那继母可是年轻的紧,也就比我大上十来岁,是去年才进门的。”

皇甫淳有些赧颜的说着家里的事情,詹眷诚是越听越乐。

“师父,前些日子,黎将军送来了二支毛瑟手枪,我看了后觉得不错,就是比较重,平常不好带,所以就没拿出来给师父,这到了年关了,江湖上也不太平,以后您要是还去山里,我觉得还是找个保护您的人,那枪可以给跟班的带上。”

吃到半中腰的时候,皇甫淳提起了夏天黎元洪前来的事情,最后把黎元洪送过来的两支毛瑟手枪的事情说了,这毛瑟手枪就是后世的驳壳枪。

不过,这个时候的毛瑟手枪与后来出现的驳壳枪还是有些区别的,首先,这个时候的枪管是标准型的,长度足足有132毫米,同时,最早引进的就是有木匣的设计,也就是说,想要稳定的射击,最后卡在木匣上当成自动步枪使用。这也就是皇甫淳说的太重和不方便携带的原因。

一战结束后,德国是战败国,禁止生产超过100毫米的进攻性手枪,于是,枪管被强制性的缩短到99毫米,作为警用手枪继续销售,而最后形成快慢机和长瞄驳壳枪是西班牙人的杰作,在其国内战争中,西班牙人发明了快慢机和20发弹匣供弹等等,还将枪管的制造单独出来,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和成本,而真正把这枪玩的滴流转的却是在后来的抗战中。

“嗯,你说的也对,我现在年纪大了,有时还真是跑不动了,这跟班的,你去帮我找一个吧,反正你在这里也熟悉,两支枪,还是老规矩,你我各用一支。”

于是,在春节前,皇甫淳又到武昌那边寻找了一个从军校淘汰下来的学生兵卢志诚,算是给师父詹眷诚找了一个贴身的跟班。

卢志诚,祖籍下江人,其父母在常德生下了他,由于父亲参加白莲教,被满清鞑子抓住后杀掉了,其母最后也抑郁而亡,十三岁的他就成了孤儿,流浪到了汉口,先是在各个铺子里帮工,也去一些作坊当过学徒,不到十八岁就被征召进入了湖广新军,可没想到,第一年就碰上了辛亥首义。

说起来,这卢志诚也算是运气够差的,别人参加了首义,好歹也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就算是混不上大官,首义后的鄂军扩招后,当个班长该行吧?偏偏他以为自己认识俩字,想进军校,结果,他那识字也就是能认上几个常用字,这考军校光认识几个字不行,你还得懂点数学啥的,没考上。

就在卢志诚在江边徘徊,不知道自己是回到鄂军里是当大头兵呢,还是干脆去找个啥活糊口的时候,被过江去找黎元洪的皇甫淳碰上了。以皇甫淳那阅人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了这人的窘境。

“兄弟,你这是在想什么呢?咱们聊聊行吗?”皇甫淳善意的问道。

“我能跟你聊莫事啊?我都不晓得今晚到哪里去吃饭,住到哪里。”

卢志诚一张口就是汉口话,皇甫淳笑了,指指他穿的旧军装,“你是从新军里出来的还是没有进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