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寻路...(1 / 3)

加入书签

说起来,皇甫淳跟着师父是修路了,正是修路需要从一开始就寻路,所以他明白,当寻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候,后面的修路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船上,皇甫淳与陈乾生的谈话,让他明白了当今一些革命者的困惑,是的,过去的制度甚至一些文化都不行了,都要被否定了,可是,新的东西在哪儿?难道就是现在康梁鼓吹的君主立宪?就是一群留洋回来宣扬的民主?

在皇甫淳看来,民主这东西其实在华夏并不缺,缺的恰恰是对当今世界的新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汉代开始,华夏的帝王就把朝会的性质改变了。在此之前,朝会往往是一种仪式,比如祭天祭祖等等。可是到了汉朝后,朝会就变成了对重大事情的讨论和研判的会议,最后由皇帝决定。

到了明朝,朝会和内阁制度几乎就是后来英国首创的君主立宪制了,皇帝撒手不管事,完全由阁僚去管理国家和各种事情,要说,君主立宪的法子,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经试验过了,最后怎么样?老百姓民不聊生,皇帝丢掉了江山。

就是在满清时期,朝会也具有各抒己见的性质,代表各自集团利益的大臣们在朝会上发表各自的意见,甚至也发生过一起挤兑皇帝的事情,弄得皇帝要乾纲独断,显然,单纯的讲什么民主,不是救国救民的良药。

上面的朝会皇甫淳没见过,可是在老家,桐城里的那些大家族,也是经常由族长召集族里的代表人物开会,议论家族的事情,见过哪个族长搞独裁的?谁搞,这个家族就会分崩离析,可是,在关键的时候,也是要实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皇甫淳本身就是个半吊子的新学人物,对陈乾生讲的那么多西方传来的东西也不甚了了,在他看来,陈乾生也是在寻路,也是在找能够救国救民的良方。

说话,已经立秋了,就在皇甫淳每天忧心忡忡关心时局的时候,在老家的父亲皇甫涯给他发来了一封电报,“仲甫被督军抓。”皇甫淳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来。

“翠儿,我有急事出去一趟,你在这里守好家,其它不要问。师母那里你替我打个招呼,我很快回来。”皇甫淳向妻子翠儿交代了一句后就去码头买船票。

也是巧了,当时正好有一艘洋人的轮船要起航,皇甫淳上去用英语说了几句,于是,什么都没带就登上了轮船。下水,船开的很快,第二天一早就到达了安庆。

皇甫涯为什么给儿子发去那样的电报?这也是皇甫淳与陈乾生在船上互通了老家地址后,陈乾生有一次去桐城办事,就登门去拜见了老爷子皇甫涯,与皇甫淳聊天,陈乾生还端着架子,可是与老学究皇甫涯说话就随意多了。皇甫涯对陈乾生很是欣赏,认为是个能干大事的人,给儿子写信,同时,也与陈乾生成了好友。桐城距离安庆不远,皇甫涯经常要去安庆办事,于是,两人成了好友。

皇甫淳赶回来有用吗?皇甫淳不知道,可是父亲的好友被抓,自己无论如何要回去看看,哪怕是帮不了大忙,自己掏钱打点应该还是可以的,他没有想到,一下船就碰上了当年一起去开封参加最后一次科举的张子纲,正准备登船去芜湖。

张子纲比皇甫淳年长十岁,当年落第后,弃文从武,像陈其美那样自费去了日本,学习军事,辛亥首义后,返回国内,是局势刚定的皖军副总指挥。

“原来是子纲兄,小弟皇甫涯啊,当年你我一起去河南开封参加最后一次科考,还记得我吗?我现在字通达。”皇甫淳很有眼力见,因为,张子纲现在穿着军服,看那级别还是个将军呢,“敢问张兄这是要去哪里?方便一叙否?”

“原来是你啊,一晃快十年没见了,通达兄弟,不是我不方便,我这是要尽快赶到芜湖去救人啊,时局混乱,那边的龚振鹏龚旅长把柏总指挥的秘书陈乾生给抓了,那个龚振鹏可真是个混球!对不起,暂时别过,来日相见。”

“等等,我赶回来也是为了就陈乾生的,这样,我跟你一起去!”皇甫淳说。

说起来,这些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真够乱的。辛亥革命后,统领安徽的领军人物是柏文蔚,而柏文蔚早在1905年就与陈乾生共同组建了具有反清反封建性质的组织岳王会,可以说,柏文蔚与陈乾生当时是志同道合,所以,民国建立后,陈乾生是柏文蔚的秘书,而张子纲是柏文蔚的副总指挥。

讨袁军成立后,柏文蔚在安庆宣布独立,坚决支持讨袁,可柏文蔚毕竟不是正牌的行伍出身,不会带兵,其部下胡万泰叛变,投向袁世凯,并且趁机发兵攻占了安庆的总督府,搞的柏文蔚只能逃往南京,陈乾生也被通缉,四处躲避。

张子纲由于当时回乡丁忧去了,没有搅合到反袁事件中,胡万泰也不敢把手上还有两营兵的张子纲如何,他自己的屁股也没有坐稳,对于他这样反复无常的人,谁不忌讳啊?

胡万泰倒戈是在柏文蔚刚刚宣布安徽独立的时候,距离现在也有二个多月了,袁世凯也是兵力不足,既然安慰已经稳定了,胡万泰也就用不上了,于是,一纸调令,让胡万泰进京,安徽这边的都督暂时由张子纲署理,胡万泰等于白干了。

再来说龚振鹏。龚振鹏比皇甫淳也就大上六七岁,年轻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