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淞沪游历(6)(1 / 3)
皇甫淳微笑着看着王一亭,“有些话你们可以随便说,可我不行,哪怕是在租界里也不行,国家现在遇到的麻烦没有那么简单,还是要深思。”
王一亭愣愣的看着皇甫淳,而吴俊卿则是满含深意的点头。
吴俊卿在官场混迹几十年,哪里听不出皇甫淳说话里的意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话语其实已经表态了,他认为立宪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可到底该用什么法子?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不表态,不参合,独善其身。
“我们换个角度开谈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可好?”见王一亭和吴俊卿的表情,就勉为其难的开口了,“二位都是沪上名人,一个是商贾大佬,一个是画界和文人名流,坦白说,我不支持你们搅合进去。”
“请皇甫先生给我们开悟,西学的书我看得不多,严几道的天演论我看过,看第一遍觉得书里说的有道理,可看第二遍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感觉,看第三遍就感觉是离经叛道了,可我说不上这是为什么?”吴俊卿说道。
“这我可不同意啊,我觉得,天演论里说的好,我们华人就是太迂腐了!”
王一亭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话说的婉转,实际上也是说吴俊卿迂腐。
“君主立宪的起源是英国在康熙年间进行的一次内战,对,就是内战。”皇甫淳慢慢的说道,“起因有许多,但是,有两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是宗教的,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斗争,我们也可以看成是政教之间的争斗。另一个就是新型资产阶级的崛起,他们也需要正名。英国人管这次内斗叫‘光荣革命’。”
此时,凉亭里的几个人样子颇有些怪异了,年纪大的,花白胡子的老人是学生,而连胡须都没有的皇甫淳却是讲师了。
皇甫淳不留须也是有原因的,按照汉人的传统,未婚,婚后无子的,頦下不留须。清末民初,一些军阀要人留须的样子怪异,把頦下刮的光光的,那可不是表示他们无子,其实,那是模仿西方人的样子,已经与汉族的传统留须无关了。
“大家看看,想要搞君主立宪这个体制,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宗教上的问题,可是,有没有一个庞大的让统治者忌惮的资产阶级呢?没有,那这个变法会是个什么味道的?有人说要因地制宜,师夷制夷,请问,我们的地是个什么地?我们要制的夷又有那些?”皇甫淳几乎是面无表情的娓娓道来。
“说的好!真乃智人也!”一个声音在亭子外面响了起来。
“辜先生来了,这就没我啥事了,他可是大学问家!”皇甫淳其实早看到辜汤生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如何到这里来的,“来,过来坐,这里的风大一点。”
此时的辜汤生还在外务部里担任官职呢,而且,宣统还给他升官了,现在挂着的可是侍郎衔了,说起来也是占了袁项城被革职的便宜,此时的外务部没有中堂,仿美国例,总理大臣抓总,下面就是办事的了。
辜汤生也不谦让,胳膊上挂着西服就走进凉亭,抓起一块西瓜就吃了起来。
“这是来找我的,我给门房留了话,如果有要人来找我,让他们到这里来!”王一亭小声的解释道,“辜先生这次前来是为他在欧洲出书来联络的。”
“不完全对啊!本人此次前来也与筹备海军大臣载洵出洋考察有关,虽说在京城的使馆那边都打了招呼,可是到了地方,想要具体的去找船厂看货,还是得跟这边的商人打打招呼,我就是来干这个的!哈哈,省了自己的旅费。”
混不吝的辜汤生此时看上去几乎就是个洋人,可是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洋人,而且跟着张之洞也学了不少汉学,他是第一个将论语翻译成英文的人。
当时的翻译说起来也是不规范的,不过是近意而已。比如,有一首《自由与爱情》的诗,那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是不是风行全世界已经不可考,至少在近现代的西方文学作品中鲜有引用。可是在华夏却是广为流传,甚至风靡一时,尤其是在旧中国。
原诗直译是这个样子的: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
最早流行的翻译是这样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左联著名诗人殷夫翻译的,许多人都为这个翻译倾倒。
经过考证后的全文翻译是这样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抛后方知晓,如若没生命。爱情哪里找……
删除后面的两句,这意思变得有些大啊。所以,辜汤生翻译的《论语》在西方并不流行,甚至后世的西方人还认为是受了误导。
“我可以向你们宣布,我不是立宪派的,要说是啥派的,那我是保皇派的!”辜汤生吃完一块西瓜,从西服里拿出了手帕擦手,“不过我希望我们能学西学,师夷制夷是必须的,也不难的,对吧,皇甫先生?”
“也就是辜先生你了,都是堂堂四品官了,一点都不顾及朝廷的脸面。”皇甫淳故意揶揄着辜汤生,“虽然是去要见洋人,可你也没必要穿成如此吧?”
“这个你不懂,要是穿成官服那样,那些洋鬼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