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盘根错节(2)(1 / 3)

加入书签

开年,宣统元年,京张铁路进入到最后的收尾工程,瑞奇很给力,一下在调集了近2000名民夫前来“换工”,说是换工,这些民夫可是不吃亏的。

首先,民夫在工地上是“包吃包住”,这就等于在春荒时省了家里的粮食。其次,民夫在工地上没有薪水,可是在瑞奇那里却是有啊,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取200斤的大米。这在当地来说,绝对是高薪了。

注意,这是大米,当年在口外,一斤大米是可以兑换四斤白面的,那是富户都吃不起的“细粮”,这个局面可是保持了许久,直到如今,在北方,大米还是比白面昂贵,吃惯白面的改成吃大米不算难,可要是让吃大米的改吃白面?难!

皇甫淳是典型的吃大米的南方人,这些年在京城里,为了能适应吃面食,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如果不是接受了吃生蒜吃大葱,接受了可以吃醋,他怕是早就坚持不下来了。最近衙门里弄得大米有点多,餐餐大米,他有些回旋了。

天气是一天天的暖和,铁路也是一天天的向张家口伸展,到了清明前后,最后一段铁路已经铺到了张家口,剩下的就是对铁路的精细调整了,虽然还不敢直接跑成列的火车,可是来回进出坐着压道车也不错了,而且,工程指挥部已经进一步推向靠西的宣化镇了,这里距离张家口可谓是近在咫尺了。

到了四月份,邮传部再次换帅了,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回任邮传部尚书,以一个封疆大吏回京担任如此“要职”,不能不说载沣是煞费苦心啊。

“通达,你对徐世昌徐大帅的回京有何看法?来,说说看。”

端午节的时候,詹眷诚把皇甫淳叫到家里“过节”,此时的天气已经一天天的热了起来,饭后,詹眷诚带着皇甫淳到后院凉亭里喝茶。这已经是詹府的一个规矩,詹眷诚只要与人谈及私密的事情,都会到这里喝茶,就是大热天的,凉亭边上也有一个烧水的小炭炉,方便烧水,以备冲茶之需。

“师父,这要从哪个角度说?如果从咱们的工程来说,这是好事,我相信咱们的折子一上去就能批,那些尾款该要的时候还是得要。就是不给,也要说到明处。”皇甫淳说着给师父冲茶,“可要是对朝廷来说,这可不是个好的征兆啊!”

“此话怎讲?咱们的工程马上就收尾了,你说的对,咱们就是吃亏了,也要吃在明处,那个款子我会写折子送上去的。可你说朝廷会如何?”

这詹眷诚就是个政治小白,对朝局变化是一点感觉都没有,不得不问计皇甫。

皇甫淳就像是说书的那样,开始给师父说上一段官场上的故事。

在晚清,天下人谁不知袁徐的关系?那是被人说成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就是袁世凯最后归隐之地也是徐世昌送的,可为什么袁项城倒了,徐世昌却还在?

这徐世昌虽然在履历上与袁项城不是同乡,两人进入仕途的早期也没有什么过往,而且,袁项城走的是旁门,徐世昌可是中举中进士的正途,这俩人到底是咋回事呢?许多事情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徐世昌的祖籍是浙江宁波府,可是其曾祖和祖父却是在北方为官,为官的地方就是河南卫辉府,他比袁项城大四岁,出生地就是在卫辉。

其父早丧,家境贫寒,二十四岁前在叔祖署理的县衙里充当文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碰上了富家子弟袁项城,两人甚是投机,逐成莫逆。

徐家贫,无盘缠去应天府参与乡试,是袁世凯慷慨解囊,赠银百两以为川资,其后,徐世昌连考连中,搜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在京城里一泡就是十年。

也就是这十年里,徐世昌搭上了李鸿章弟弟李鸿藻这条线,虽然官微言轻,可也算是简在帝心了,李鸿藻的评语是“虚矫过人”,明显不待见,可是却也是知道手下有这样一个人,有才,清高高傲,不好用。

甲午战败后,袁项城不知所去的时候,是徐世昌却是巧妙的通过李鸿藻向其兄李鸿章推荐了袁项城,于是,袁项城去了小站,袁项城站稳了脚跟后,立即向朝廷递折子,要来了徐世昌,从那时开始,徐世昌就是袁项城的参谋长和谋士。

这里要说明一下,李鸿章李鸿藻两人名字相近,年龄也相近,可这俩人压根就没关系,都姓李,都是鸿字辈的,可却不是亲兄弟,而且籍贯也不同,南辕北辙。在政治观点上也是满拧,一个主战,一个主和,都是重臣,只是在晚年,兵败之后才勉强达成共识,正是这个共识,才促成了袁项城的发迹。

“你说的这些似乎还是没有把事情说透啊,这徐世昌以一个六品小官如何向李合肥那样的大人物献策啊?不合逻辑!”故事是听的过瘾,可詹眷诚不是傻瓜,认为故事里的漏洞颇多,“再者说,朝廷里谁不知二李夙来不睦,即便是甲午兵败后,李鸿藻断无向李合肥荐人之理,你那番说辞很是牵强。”

“那师父可知二李之间有个关键的人物从中斡旋?”皇甫淳故作悬念的说道,“李合肥的女婿张佩纶可是李鸿藻的忘年交,挚友啊!”

“还有此等事?张佩纶何缘与李鸿藻搭上关系?匪夷所思啊!”

原来,李鸿藻与张佩纶均为京城里清流的领袖,张佩纶中进士后当庶吉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