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杂务(4)(1 / 3)
皇甫淳在茶楼里要了一壶绿茶,现在正是新茶下来的时候,京汉铁路通车后,从河南信阳过来的毛尖还真是便宜了不少,也新鲜了不少。
要不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呢,有了京汉线,这从湖广过来的东西可是便宜了不少,也多了不少。尤其是这到了夏季,晚上喝上一碗清茶,可是比喝那些花茶和冰片舒坦多了。
“大人,赵道台来了!”关宝珊一溜小跑过来了,噔噔的就上了二楼。
“噢!好啊!我去迎迎!咱们得礼敬人家才好。”
皇甫淳站了起来,作为现任官,他刚刚列入可以被叫大人的范畴。
在清朝,官员之间相互的称谓也是有讲究的。你在下面作威作福无所谓,比如一个七品的县令,八九品的县丞什么的,老百姓见了都得叫“大人”。
可是在京城里不行,七八品的官员几乎遍地都是,见着就叫大人?不可能。
在雍正年间的时候,文职六部,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讲以上、詹事府赞善以上,外而督、抚、藩、泉、运、道,武职都统、副都统、口外大臣及绿营提督、总兵等,皆可称大人。到了乾隆年后,基本上就把称呼大人的级别定在了正六品。
大人”和“老爷”本来都是用来称呼官员的,由于有那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它们就有了不同层次的含义。
“大人”,在地方上是官衔知府以上的称谓,而“老爷”是官衔在知县以下官员的称谓。当上级碰到下级,直呼其官位,加上一个姓氏即可,比如,某县令。下级碰上上级,就要在职位后面加上“大人”二字,比如,某知府大人。
可是在地方上也不全都是行政官啊,不是还有什么盐茶丝绸之类的衙门吗?与行政官见面的时候,只要是六品官以上的就相互称“大人”了。
不过,到了光绪这会,整个官场阿谀成风,尤其是朝廷给一些地方官乱加品阶,弄得一些知府都有“加三品”等等,于是,所有官场见面都乱称“大人”了。
“邮传部京张铁路衙门协理帮办,晚辈末学皇甫淳恭候赵前辈大驾。”皇甫淳也是很讲究的站在了二楼的楼梯口,并没有到下面去接。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赵道台不是现任官,也不是候补官,不过是一个致仕的道台,而且,他这个致仕还是一种特殊的,在江南的某个贪腐案子中受到牵连,如果不是红带子,怕是没这么好的下场。
其次,皇甫淳是在位官员,虽然仅仅是个六品,可那也是实缺啊。官场上讲究的是烧冷灶,他今年还不到二十岁,谁知道后面是啥前程?别人看不起,自己不能低贱喽。所以,皇甫也是要端着架子的。
“不敢,不敢!在下乃一致仕村夫,请皇甫大人先!”赵道台倒是识趣,努力的谦让着。
一个被参致仕的道台,在京城这块地上算个啥啊?要不是银子打点到位,这赵道台保不齐还在打牢里呆着呢。
清廷的官场是很有意思的,三品以上的官员基本上是没有候补官了,可以说还不够用,不是在这里当巡抚,就要去另一个地方当藩台了,最不济也得去一个省里当臬台,这都是什么官呢?
巡抚相当于省长,藩台则是相当于管理一省财税的副省长,而臬台则是相当于主管当地治安、刑罚的副省长。而道台这是衔接具体业务与地方行政的一个官阶,比如盐茶道、织造局等等,尤其是到了晚清,全国都在搞洋务,许多近代工业开始,都是官派的,也大多数是道员,
如此一个前任道台,怎么就敢跑到詹眷诚那里去扎刺了呢?
说起来,也是奕劻御下无方,放任手下人胡来。与上一次搞延误拨款的性质差不多,还是手下有人想从詹眷诚这个铁路项目里揩油,大的搞不了,那搞点小的行不行?要说,这四九城里的旗人可真是眼界太小,格局太小了。
赵道台几乎每个节,甭管是什么龙抬头啊什么三月三的,都要去四九城里给关系户去“请安”,这种请安其实就是去送点“节敬”,一般也不算多,少则百十两,多则也不过千把两银子,去了,连个正主都见不着。
这种节敬,你送了,保平安,不送?等着倒霉吧,跟那保护费差不多。问题是,你还必须得自己个亲自去。说起来是混个脸熟,可实际上就是一群师爷、管家、幕僚等人要敲他一顿。这也是一个阶层,他们有他们的玩法。
清末晚年,四九城里有几十万旗人,全都是琢磨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赵道台到哪儿都是哭穷,说自己在任上清廉如水,没有捞到好处。
他这样说,无非是给自己送节敬省点,不说,保不齐明年就渐长了。
结果,那边的师爷就给他出了这个点子,让他想法子敲詹眷诚这铁路衙门一笔,“那可是个七百多万两的工程,哪儿抠不出来个万儿八千的?”
赵道台也是满口答应,“只要弄来了银子,您几位的孝敬一定少不了。”
“成,我们等你的好消息!那个南蛮子要是不服气,你来找我们,保证给你把事情捅上去!姥姥!真以为咱们旗人是好糊弄的?”师爷的大话也没少吹。
说,这清朝不是流行绍兴师爷吗?怎么这绍兴师爷也如此扯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