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款到人走(1)(1 / 4)

加入书签

当天晚上,皇甫淳的电报就发回了京城,并且还说明了,他已经写出一张二万两的借据,用借据结清了上一批铁轨的货款,下一批铁轨将在三天后发出。

詹眷诚在家里正在琢磨第二天去部里怎么催的时候,电报局的衙役把电报送了过来,詹眷诚一看电文,马上额手称庆,这简直就是及时雨了。

那个时候的电报局就24小时值班吗?坦白说,没有,可也有。这是个啥意思呢?电报在当时其实就是在电线上敲击长短的莫尔斯电码,正确的名称是有线电报。在1907年的时候,国内只有通往天津、上海等地的官方电报,不对民间开放,一年后才在上海开通了商用电报局。当时的汉口是有通往京城的电报的,可那要经过武昌的总督府才可以办理。可是皇甫淳是什么衙门的官员呢?是邮传部京张铁路衙门的协理,拿着自己的名帖,到汉口火车站,请火车站的人帮忙发一封到丰台,再由丰台转到南口镇,这样的电报还是可以发的,铁路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24小时值班了,晚上,值班的人闲得无聊还自己用电报聊天呢,何况皇甫淳拿出了10块大洋?而南口镇的车站本身就是铁路衙门的属下,一见是给总办大人的电报,那还不屁颠屁颠的赶紧送过去?

京汉铁路前前后后修了差不多小十年,耗费银两无数,仅仅是向外国借款,先后从比利时借了450万英镑和1200多万法郎,这还不包括张之洞每年为修建铁路拨款200万两,可以说,投资巨大,但,这又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干线,从正式通车后,就成为当时国内最繁忙的铁路,也是最赚钱的铁路。

有了铁路,办事的效率就提高的很大,皇甫淳在汉口与李维格谈完后,第二天清晨就上了返回京城的火车。他与李维格的谈话,不单单是摆平了这边的供货麻烦,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李维格一种新式的运作方式。京张铁路衙门可以写借据,那我汉阳铁厂为什么不可以写?第二天,皇甫在火车上的时候,李维格就已经发电报给盛宣怀,把铁厂写借据的事情做了汇报,盛宣怀仅仅是考虑了一个上午就给李维格回了话,“然,不可多发,以供给用度为准。”

这是个啥意思?这就是老奸巨猾的盛宣怀的批示,“你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写几张借据,但是不能多写,只保持铁厂的最低运作。”

盛宣怀是洋务运动中实际的操盘手,接触洋行买办最多的人,债券里的弯弯绕绕他都懂,别看他就是个师爷出身,可却是深谙经济之道。如果铁厂要发行债券,那是要经过董事局讨论才能发行的,还会有诸多条件。可是写借据就不一样了,你要那人家的原料,又没钱结算,先写一个借据顶住,无可厚非。可这借据就是那么简单吗?如果拿着借据的人把这张借据再转借或者去抵押,这借据也就成了变相的债券了。债券在当年,有的是可流通的,有的不可流通的,这就要看发行方的约定了。而借据则不然,无需发行,却可流通。盛宣怀担心,铁厂的借据一旦失控,那就会使整个生意链上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债务关系变得混乱,甚至会流传到社会上去,到那时,麻烦就大了,铁厂的一些官员可以不经董事局同意就随意的写出借据,那铁厂今后还如何向社会上发债券呢?所以,盛宣怀一方面不许李维格滥写借据,一方面赶紧给朝廷上折子,陈述官办衙门不可轻易向社会上书写借据,一旦形成风潮,必将给现有的银钞体系带来巨大的危害。

这个道理其实说起来简单的很,只要脑子没毛病的马上就能明白。此时的折子如果不是十分保密的,发个官办电报,当天就能到京城里,如果写上“急件”的字样,那电报局的衙役会马不停蹄的送到军机处去。詹眷诚还没有到邮传部,这京张铁路衙门写借据的事情已经传遍了京城各大衙门了。

“眷诚啊!你来的正好,我有个事情正要问问你,你跟我来。”

詹眷诚刚进邮传部的大门就碰上了岑春煊,岑春煊此时本来是要出门的,见到了詹眷诚就收住脚,他拉着詹眷诚就进了自己的尚书间,好像生怕人跑了。

“我马上要去军机处,咱们长话短说,你告诉我,你们是不是向汉阳铁厂写了借据?这个事情为什么不向我禀报啊?”岑春煊一脸的凝重,盯着詹眷诚问道。

“是的,岑大人,您看,我这不是赶紧过来禀报了嘛!这个事情是昨天晚上由我们衙门里的协理皇甫淳去汉口办的,不办,人家不发铁轨啊。我们现在已经把路基修到了隧道群附近了,如果能够早一点把铁轨铺到那里,我们打隧道的工人、工程师、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物资等等,就都可以很方便的乘坐压道车和点辊子上去,否则,每天光上工就得走上一个时辰,还有下工呢?这太耽误工夫了。”詹眷诚说着话,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折子,“具体的我都写在上面了,现在,汉阳铁厂答应二天后就给我们发铁轨了,这可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

岑春煊看了看折子,又翻眼问道,“那路上用的枕木你是如何解决的?是不是还要去一趟吉林,给那边也写上借条啊?我可是知道你们的枕木也快没了。”

“这个好好办点,在我们施工的军都山上有不少木材,可以就近取材,虽然不能大批量的砍伐,可救急还是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