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休赛期冬奥准备(2 / 4)
己少的国际级运动健将们说道:“我们开展的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明年的冬奥做准备。花滑这个竞技运动,你们比我更了解,动作上的细微差别,就能影响整个跳跃的质量。一个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失误,会导致这个跳跃失败。”
于谨就曾经吐槽过,日常训练时,他们这些教练有用,但不是那么的有用。
他们能看到选手的不足,也明白哪里有失误,可是,在指导上,更多时候却是“无效”的。
起跳要怎么压住冰刀,用多少的力,还欠缺什么……这些,他们能说,却没办法说得精确到微小数据。
哪怕是录制视频反复观看,也很难同一时间注意到了所有的方面,更何况他们训练时只是一遍过。
初晓山:“我们在这两个赛季,采集了你们的图像信息,与总局那边的科研所进行了合作,组成了新的团队。”
张简方没事就跑体育总局,也不是老要钱去的,他还办了很多的麻烦事儿。
作为桥梁进行沟通,也是他的功能之一。
这不,他就牵线成功了这个合作,扩大了项目团队,也顺便要到了更多的总局支援。
——后者也很重要。
初晓山看向右侧:“丁教练为晓彤制定的3A训练方案,过程里也有我们的参与。”
被点名的褚晓彤呆住:“哎?”
这是什么?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已。
丛澜与褚晓彤的训练、比赛图像被导入到电脑,运用辅助软件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详细数据,并将这些提供了丁教练,帮助他更快、跟精确地掌握褚晓彤的实时技术水平,对其查漏补缺。
也是因此,丁教练得以发现褚晓彤在训练时的问题,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纠正与改善。
3A就是在这样漫长又复杂的过程里,被他一点点带出来的。
褚晓彤只知道丁教练很费心,但她并不清楚后面的做法,不过她一直很感激教练。
运动员的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数据便也是动态的,如何制定出最佳的策略,这让他们团队伤透了脑筋。
丛澜:“怪不得有时候训练场周围会有几台摄像机。”
首体那里时不时就冒出来,她还以为是谁在记录训练视频呢。
初晓山:“对,我们干的。”
褚晓彤显然也回忆起来了以前见过的场景。
那时候,她还跟人好奇来着,因为没看到记者主持人什么的来采访,机器边上就是几个人在摆弄,好像只是录一下,就没然后了。
结果她现在才知道,其实是有用的,而且一直在用。只不过是直接反馈给教练罢了。
初晓山:“用肉眼去观察,或者用摄像机拍到的视频、图片来分析,终究是有不足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动作细节,才能针对性地进行纠偏。”
丛澜的训练和她的技术动作,被于谨总结成为经验,分享给了国家队的其他人。
而她的相关数据,以一种更为冰冷的模样,剖析在了众人面前,直白地叙述着她的姿态、呼吸、位置、速度等一切。
简单来说,她的技术参数,是模型。
有用,却又不具备普适性。
初晓山叹气:“花滑的技术动作太复杂了。”
做起来是真的麻烦。
丛澜若有所思。
所以,你们是在建立一种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吗?
她想起了意念空间里自己的小人儿模型,那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在里面训练的时候,非人类教练能够实时掌握她的身体数据变化,给出不断更改的训练方案。
她的辣子跳、菲利普跳之所以能够那么标准、变得更好,就是因为任何错误都逃不过非人类教练的“眼睛”。
她甚至能将这些方案带出来,在现实里使用。
虽然不会直接给于谨,但她要做更改的话,于谨并不会直接拒绝,而是先思考丛澜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想法,觉得有理,就会赞成她。
不过至今,于谨都没发现有什么地方是不合理的。
他对这事儿也很纳闷,跟张简方还聊过,总教练很激动,认为丛澜是一个很好的教练员苗子。
于谨直接无语。
他把这话跟丛澜重复,当时丛澜的表情跟他一样,特别的不知所措。
丛澜:误会了不是?
她生怕于谨也有了这个念头,当即就解释,说她这是直觉,对其他人没什么用。
好险算是掀过了这一篇。
初晓山还在那边说着:“我们经过这两年的分析研究,与科技公司展开了合作,联系了运动测量团队,加上一些黑科技,助力明年的冬奥。”
软件是找科技公司专门定制,整套装置也是花了大价钱配置的,张简方赌上了部里近一半的经费。
初晓山看了眼时间,还有空,他就干脆跟大家介绍了一下这个地方。
“这边是视频采集分系统,主要是进行运动视频拍摄,一会儿我们去那边上冰,这里建了冰场。”他道。
怕这群运动员不理解,他好脾气地用最简单的说辞向大家科普着。
丛澜边听边在这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