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祈县53-林府旧事(1 / 4)

加入书签

陆星走了之后,林子心一人独自在家。他没了看书的心情、没了整理草药的心情,更没了出城上山去采药的心情,只想先在家里躲一躲。

越是想一个人静静,热闹就越是找上门来,己时过后,来道喜的街坊就接连不断地上门了。

这些街坊们来道喜,还有人来送贺新婚的礼物,林子心不得不接着,又要道茶款待,又要陪着说话,还要一直微笑面对客人们,只觉得心累。

未时前后,把末一波的客人送走,林子心回到屋里,他把礼物整理了一下,这不是单送给他的,同时也是送给陆星的,林子心觉得应该知会给陆星。

身心俱疲地在窗前坐下,林子心这会儿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他暗想:只怕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好几天,之后才会淡下来。还有,恐怕以后这城里的人们都不会像之前那样来看待他,毕竟,他这个“外乡人”跟这里的“本地人”结了亲了。

林子心无奈地想。原本选择祈县,是看中这里是商埠,繁华热闹人多,现在看来,真是大错特错,什么“大隐隐于市”,真是藏都没处藏。

都怪陆星那个混蛋!

静下来之后,林子心想到了刚才街坊们来贺喜时说的话,那些人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众人都说林子心和陆星有缘分,月老的红丝线把相隔这么远的两个人,拴到了一起。

缘分?我跟他?林子心暗暗叹气,觉得这真是说不清。这时候,林子心突然想起一件事,他的父母,第一次相遇,也是在一个七月盛夏。

若论缘分,林子心的父母,那才真正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逝去的家人们,林子心黯然神伤。

半靠在短榻上想着心事,林子心的眼前渐渐朦胧起来,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盛京城的林府,回到父母兄长的身边。

林子心的母亲李琳琅,常常向一对孩子讲她和父亲相识的事,也常讲起她在陇东道的铭州营县,在娘家当女孩儿时的种种旧事,在李琳琅看来,那些都是珍贵的回忆,没有什么不能对人说的。

那些,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年,在铭州的营县,县城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男主人李拴,祖上原本是农民,种地为生,李拴娶妻方氏,方氏是绣娘出身,二人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取名李琳琅。

这李拴,就是林子心的外祖父。

李拴原是铭州一户地主家的佃户,租种着地主家的土地,他为人忠厚纯良,勤劳朴实,干活很尽心,从不偷懒耍滑,深得主人家的信任。除了在地里做农活,有时还会被叫到地主家,做些内宅里的细活,一来二去,李拴在地主家里学着识了几个字,还会看帐目。

后来,这地主家道中落,要变卖田产,搬去外地谋生,没了地租,李拴犯了难。地主家念着多年的主仆情义,给李拴在营县县城里的一家油坊谋了个二掌柜的差使,不仅如此,还托媒人给李拴说了一门亲事。

李拴娶了亲,就从乡间,搬去营县县城谋生了。

在营县没有房产,李拴租了一户姓刘的人家的房子。

房东刘家,祖上曾做过六品武官,积攒下一些产业,子孙不肖,渐渐都败光了,到了这一代上,户主刘谋是个游手好闲的无赖泼皮,靠着出租祖产房子过活。刘谋把那一院房子另打了墙,隔成几户,分租给几家人家,收取租金。

租了刘家的房子住,李家和房东刘家成了邻居,李拴、方氏夫妇由此认识了房东一家。这两家人先后各自生养了一个独生女儿,两个女孩儿相差两岁,打小便在一起玩耍,情同姐妹。

这便是李、刘两家延续两代人、数十年友情的开始。

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两个营县小城的平民小丫头,后来,一个进了太子府,后又成为崇安帝的刘才人,另一个嫁入林府,成了太医林家的当家主母。

刘家的旧事,与五皇子李旭相关,这里且先不提,单说这李家。

李拴在在油坊当二掌柜,每年工钱五两银子,方氏是城中在册的绣娘,每每接了刺绣活计做,挣取工钱。

刺绣很伤眼睛,李拴疼惜妻子,不肯让她多接活儿,宁可他在县城里接些短工贴补家用。李家家境清贫,一家三口常年都是打着补丁的衣服,过年时才能添新鞋新袜,方氏一件首饰也没有,女儿李琳琅也只有一对银耳环。

李拴这人,与人为善、质朴忠厚,路见不平敢挺身而出,爱护妇孺、保护弱小,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人虽穷,方氏一心一意恋着他。

李家虽不富,日子却过得和美,夫妻恩爱,凡事有商有量,两夫妇对唯一的独生女儿李琳琅也十分疼爱。

李琳琅从小跟着她娘学刺绣,做得一手好女工,她天生一副开朗性格,胆大、心细,骨子里有股韧劲,很像她的父亲。

房东刘家的独生女儿,也是李琳琅金兰之交的刘三娘,经官媒介绍,去中州道一个“大户人家”当侍女了。刘三娘走了之后,李琳琅闷闷不乐,暗暗伤心,她知道,刘三娘这一去,想再见面,是没有可能了。

就在刘三娘去当侍女的一年之后,李琳琅,也到了十七岁的年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