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孝陵祭(1 / 2)
康熙生气归生气,可外间一督一抚一布政使,哪能凭着意气一下就免掉。
第二天整个江苏官场变得群龙无首,那乐子可就大了。
何况像江宁巡抚汤斌,一向施政节俭,不尚浮华,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都有很高的声誉,康熙也对其颇为欣赏。
而王新命虽然偶有谄媚贪索之举,但胜在忠心,况且在大事上明事理,懂分寸,能靠得住,也是在皇上心里排上号的人。
没有确凿大错哪是说免就免的。
将四人顶戴摘下,给了下马威后,康熙皇帝让明珠带着有司官员挨个找这四人问话。
王新命见到来人是大学士明珠,连忙打千行礼,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看来皇上还是给了自辩的机会。
在明珠的询问中,王新命也终于搞清楚了圣上震怒的原因。
都是难民给闹的。
淮河边的高邮发了水,遭难的民众四散向周边府县逃难。
王新命作为两江总督早将救灾工作布置了下去,还从省里往高邮周围各州府专项划拨了赈灾银子,用以赈济灾民。
王新命既然如此说了,明珠就顺着他的供词一个个询问下去,从两江总督到徐州知州,几人的供词都对的上。
这专门的赈灾银是存在的,也发到了徐州知州雷具明手上,他日前刚将银子分发给了各地县衙以作赈济之用。
事情问到这里明珠心中有了数,他将情况汇总好后回奏给了皇帝。
康熙听完后良久沉默无语,沉声道:“招宿迁知县来此见驾。”
平淡的声音中蕴含着雷霆之怒。
同样一上来就被摘了顶戴,战战兢兢的宿迁知县马岚不像之前四位,心中有事儿的他胆战心惊,不用怎么询问就对侵吞赈灾银子的事供认不讳。
因为他贪墨了赈灾银,导致整个宿迁只在县城有赈灾救济,其他镇乡一律自生自灭,这才有了驻马镇的惨淡之景。
“小官巨贪!总督没伸手,省里的巡抚、布政使没伸手,地方知州没伸手,他一个小小的知县,谁给他的这个胆量伸手的!”
康熙一边踱步情绪逐渐激动,怒声喝道。
面前一众官员跪倒在地,不敢回话。
“将宿迁知县马岚交有司治罪,严惩!”
他说完后看了看王新命等四人,语气严厉道:“尔等也免不了失察之罪。”
王新命闻言以头抢地连称死罪,其余三人也都哀声请罪。
最后四人被准予戴罪立功,在康熙的命令下,知州雷具名赶往下辖其他各县严查赈灾情况,王新命、汤斌、廉敬三人划分州府,各赴灾地巡视,务必要将灾民安置妥当。
康熙语带警告地对王新命说道:“等朕南巡归来时,若此地还是这等景象,你就自己把这总督的顶戴摘掉。”
几位江苏省大员被派去巡查赈灾,圣驾继续启程往南,一路过镇江,于十一月初一抵达江宁。
銮驾到了南京,总督和巡抚全都不在,江苏按察使霍自道幸运地担任了主迎之人。
他打起精神,亲率江宁府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圣驾。
黄土铺垫的御道上,明黄绸带飘扬,鼓乐生萧合呜,二十四门大炮,轰得震天价响。
众官员簇拥着康熙,登临新搭起来的黄土高台,接受百官朝贺。
康熙并未住进江宁织造府准备好的行宫,他命人唤来曹寅温声道:“到了此处,便安排住在卿家吧。”
曹寅连忙跪倒谢恩,口称荣幸之至。
康熙点点头让他平身,随即视线来回扫视迎驾的官员队伍,却没看见江宁织造曹玺,不禁出声发问。
“曹大人前几日突发疾病病倒了。”,霍自道听见问话躬身回道。
曹寅闻言面色一变,康熙立马命随行御医跟着曹寅返家,为曹玺诊疗。
既然主人生病,下榻近臣家中的想法只好作罢,康熙最终还是住进了改建为临时行宫的江宁织造衙门。
銮驾好好休整了一夜,翌日天明。
康熙摆开全副执事、銮驾,绵延数里的谒陵队伍向明太祖孝陵出发。
这一举动使整个南京城为之沸腾,民众们齐集街头,大家都昂着头想瞻仰一下皇帝出巡的排场和风采。
许多人一路随着队伍而行,外围的兵丁们也不阻拦,相反还主动维持着秩序。
最终形成了一条长达十数里的庞大队伍,一路蜿蜒从南京城出发前往孝陵。
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陵寝,在明清易鼎之际,它的意义异乎寻常,可以说是明朝遗民们的精神象征。
从明亡后一直到此时康熙南巡,每年仍有大量的明朝遗民要来哭陵,过节祭拜者更是不计其数,顾炎武就曾来此哭陵七次,寄托对故国之哀思。
圣驾来到孝陵前边,在三声炮响的欢迎后,康熙下了銮舆,步行踏上了陵前的神道。
诸位文武官员全部在门外下马,恭恭敬敬地从侧道而上。
康熙皇帝一边走,一边对身旁随侍的李光地道:“此山巍峨雄峻,气吞千古,倒是埋葬一代帝王的好地方。”
李光地讪笑一声,没敢接话。
康熙并不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