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7章(1 / 2)

加入书签

受限于九州本地的人口基础和军费预算,几大强藩的预备部队加在一起,兵力也仅有三千多不到四千而已,其中还有大约三分之一是隶属于水军,所以这个时候能部署到陆上战场执行换防的预备部队,也就只有两千人左右而已。

而且预备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都还有诸多不确定性,联军将领也不敢将其直接当作生力军来用,只能先安排预备部队与主战部队混编,负责山丘阵地的防御任务。

海汉军方也同样不看好预备部队的实力,天草四郎在开战前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这批新近完成训练的部队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并不适合直接拉上前线出战。

这些预备部队的组建由佐世保基地全程跟进,训练计划就是由天草四郎亲自制定,他也出席了相关人员的训练结业考核,所以这份报告的可信度极高。

海汉军方认为最稳妥的方案,是先安排这些新兵负责各藩大城的防御,然后将当地驻防的武装部队替换下来,把有经验的老兵送来前线执行作战任务。

这也是海汉在过去这些年里,利用兵力有限的部队南征北战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过九州诸藩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倾尽全力,似乎连这样的余力都没了,各地驻防的武装人员在此之前已经基本都换成了战斗力更弱的民团,而前线作战部队的疲劳程度也到了必须要轮换休整的时候,不得不把预备队拉出来顶上了。

相较之下,幕府军的情况倒是要好得多,海峡对岸就还有两三万可用之兵。虽然那些后勤部队的军事素质也同样难以执行作战任务,但胜在人多,光是可用来轮换的人马,就已经超过九州联军的总兵力了。

德川家纲在这场大战后的第二天便渡海回到了毛利大宅,他此举倒是不畏战,而是要当面对两死一伤的御三家家属有所交代,并且尽快指定各家的继位者,确保德川氏这几个旁支家族不会因此而发生内乱。

此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会见葡荷两国秘密派来的使者。

两国使者给德川家纲带来了一个令他意外的好消息,即葡荷两国决定向幕府紧急支援一批军火。

两国将各自向幕府提供火炮三十门,火绳枪五百支,燧发枪二百支,火药三千斤,武装帆船四艘,以及军事顾问五名。

但因为是临时措施,这些军火无法一次性完成交付,将会在未来一个月之内分批交付给德川幕府。

此外葡荷两国的紧急援助也并非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些军火并非无偿赞助给幕府,而是同样要按照正常的军火贸易计价结算——价格甚至要比以前的交易上涨了三成。

当然这个时候涨价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已经到了战时,就算幕府还出得起钱,能出售军火给幕府的卖家也寥寥无几了。

相较于交付时间遥遥无期的海汉,葡荷两国的这批军火至少能在一个月之内拿到,对于刚刚才遭受了炮兵和火炮严重损失的幕府军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了。

当然了,幕府的钱袋子也不是能够无中生有的聚宝盆,前些天向海汉下的军火订单就已经花光了幕府刚刚从国内加征的一批税赋,下一笔钱从哪里挖还没定数,这时候要再付一大笔钱出去,着实是有些捉襟见肘。

幕府在财政上的窘迫似乎也在对方的预料之中,两国使者很快表示,虽然这批军火不能讨价还价,但幕府如果有支付困难,那延期或分期支付也不是不能谈。

当然这样的“照顾”也同样是有交换条件的,那就是幕府必须在战后向葡荷两国开放大阪、名古屋、江户等地的商贸市场,在关税方面享受与海汉同等的待遇。

这种明显是趁人之危的条件,要是在平日提出,那德川家纲无疑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对方。但如今的形势,却没有给德川家纲留出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与九州联军交战一个月之后,幕府的装备损耗也非常大,特别是昨天刚刚结束的这场炮战,幕府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二的野战火炮,以及近半的炮兵。

这个时候能买到的每一支枪,每一门炮,每一条船,对幕府来说都极其重要——特别是来自海汉之外的货源,更是尤为可贵。

德川家纲早就注意到九州联军的装备损耗同样巨大,但对方却似乎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

这一点在昨天的炮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九州联军开火时似乎完全不顾忌弹药的使用量,其火力输出强度远超正常水平,很明显是有充沛的弹药供其挥霍。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海汉秘密为其提供了补充。再对比幕府购买军火的漫长交付期,这让德川家纲更是确信海汉的立场是更倾向于九州一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海汉之外的军火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葡荷使者提出的额外要求,德川家纲也无法拒绝,如果这内战赢不了,那此时答不答应他们的条件,对德川家纲来说都毫无区别。

当前一切决策,都要以打赢内战为先,至于今后对外贸易的国策是否要进行更改,那也得等战后再作打算。

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这让德川家纲总算是缓了一口气。

但对于御三家的处理,反倒是比对外谈判更为麻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