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2章(1 / 2)
第2592章
陶弘方等人在早年间也学过国际历史,对于这种南北分治的状况并不陌生,立刻便想到执委会的这种部署的灵感,有可能是源自于当年安南国内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安南国陷入内战之中,得益于海汉出兵相助,北方的郑氏武装才最终力压南方的顺化小朝廷,成功统一了安南。
不过就算陶弘方等人再怎么博学多才,也决计想不到执委会的灵感并非来自安南,而是源于朝鲜半岛自身的历史,只是当下借助国际形势,提前数百年实现了这样的特殊局面而已。
无需等石成武作详细介绍,陶弘方等人便已想到了这种南北分治状态能带给海汉的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南北分治之后,两边的统治者对海汉的依附程度都会大为增加,否则一旦失宠,海汉很可能就会扶持竞争对手取代自己。如果说原本朝鲜朝廷在很多问题上还能和海汉进行讨价还价,那么现在留给他们商议条件的空间就已大为缩小了。
海汉之前在朝驻军、商贸、文教、金融等方面所遇到的阻力,都随着南北分治局面的出现迎刃而解。甚至就连官员的选拔和任免,朝鲜现在也得看海汉的眼色行事了。
将朝鲜改造成服从性比较高的藩属国之后,海汉也得以把部署在朝鲜的一部分资源抽调出来,用以平定和治理海汉新近从大明和满清获得的大片领土。
白乐童道:“若是朝鲜局势如成武兄所说,那这个国家已经无法再对我海汉构成威胁了。”
石成武点点头道:“朝鲜国虽在名义上仍是我国的盟国,但地位不可能与我国平起平坐,一个服服帖帖的藩属国定位就最适合不过了。或许再过几代人,待各个方面被我国完全同化之后,将其吞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他们这一代人大多出生于三零年代初,刚刚踏入小学的时候,海汉便已跟朝鲜结盟,对于这个邻国的认识都是来自父辈的耳濡目染,说不上有什么敬畏感可言。海汉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吞并朝鲜,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此事,这样也能省下不少麻烦。
当然他们几人之中对此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王安国,当年率领海汉舰队直抵汉城,逼迫朝鲜国王李倧签订盟约的人,便是他父亲王汤姆。后来海汉出兵朝鲜抗击清军入侵,建立大同江军事基地,以及后来两国间的一系列合作项目,也大多都有王汤姆的参与。
关于朝鲜国的种种情况,王安国应该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获得了比旁人更多的信息,而且他也是在场这些人里边唯一一个多次造访过朝鲜国的人。
王安国道:“朝鲜人其实某些方面也挺像日本人,比如畏威而不怀德,吃硬不吃软,越是对他们呼来喝去,他们就越会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所以我国跟朝鲜虽然签署有盟约,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将其作为藩属国对待。而当时的朝鲜内忧外患,的确也很需要我国提供武力庇护,于是就一拍即合了。之前国防部准备将大同江基地的部分驻军部队调动到辽东方向,朝鲜人担心我们撤军,还联名上书,请求我国继续驻军。”
陶弘方笑道:“所以他们其实并不反感接受我国的管辖?”
王安国道:“以前还是有一些朝鲜官员会反对我国介入,不过三八年的那次宫廷政变之后,我们就顺便将这些人都清洗了。之后的事情嘛,相信你们在三亚也见过不少来进修留学的朝鲜官员,这些人回到朝鲜之后,他们的执政理念自然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的影响。”
石成武接着话头继续说道:“所以近些年我国在朝鲜国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甚至连设立南北分治这种措施,在朝鲜国内遭遇的反对也不算太强烈。再三不五时地派舰队过去沿着朝鲜半岛海岸线转一转,展示一下我国的武力,朝鲜人就更不会生出贰心了。”
对于来自三亚的几人而言,海汉对别国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他们过往可没有这么直接的信息渠道,虽然也曾在一些书面资料上看过相关的内容,但完全不如王安国、石成武这种当事人说得详尽,不禁觉得十分新鲜。
陶弘方想到一个细节,好奇地追问道:“那既然我国对朝鲜国实施了南北分治,若是南北之间产生矛盾,需要我国做主,那是到哪里上告?两边都派官员来杭州吗?”
石成武微笑着摇头应道:“既然是分治,当然要给南北两方各安排一个靠山。南边的李凒背后就是我们东海大区,而北边的李淏背后,则是北方大区的陈一鑫大人。”
陈一鑫因为辖地居于北方,所以回三亚的时候比石迪文还少,跟这些生于三亚长在海南岛的年轻人就没那么熟悉了。至于这位大人的手段,他们的了解也大多来自于各种公文,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
陶弘方道:“那如此安排,难道不担心时间一长,会让北方大区和东海大区生出矛盾吗?”
石成武摆摆手道:“其实不至于。你只要看过地区便知,朝鲜国北部与北方大区相邻,离东海大区太远,由我们这边管辖会有诸多问题,交给北方大区反而更为合理。至于矛盾一说,我们搞南北分治,就是为了要让朝鲜国南北两国朝廷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他们若是没有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