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1章(1 / 2)
第2571章
李发说完这句话,看到陶弘方脸色微变,立刻便猜到他心头所想,笑着说道:“这不是什么犯忌讳的事情,其实你只要向父辈打听打听,就会知道这种做法在我海汉国并不鲜见。扶持这些有根基的家族,其实本来就是司空见惯的做法,只是你们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对此所知不多,才会觉得惊讶。”
海汉从建国早期开始,便采取措施在周边各国扶持亲海汉的民间势力,其中又尤以社会地位不高,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商人群体为主要对象。这样一方面海汉能够获取发展所需的各种商业资源,另一方面以利益拉拢这些商人群体,让他们加入到海汉对外扩张的进程中。
在这期间,的确有不少来自外界的商人成为了海汉的忠实伙伴,如李发所在的广州李家,福建的许家等等,甚至还有很多商人索性就举家迁到海南岛,接受归化成了海汉国民。
这些有心与海汉建立长期深入合作关系的家族,大多都会按照海汉的建议,选派家中的年轻子弟到海汉留学深造。而完成了这些培训的人员,也有不少留在了海汉发展,甚至以入仕入伍的方式,成为了海汉国的官员。
陶弘方道:“先前得到一些消息,说是本地军中就有不少扬州出身的军官,如今看来,可能不止是军中如此,其他衙门应该也有类似的情形。”
李发应道:“的确如此,扬州盐商在江浙一代拥有百年基业,家族财雄势大,自然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子弟进入官府任职。不管是在前明,还是如今,类似这样的做法一直传承下来,你们也不必觉得不妥。”
陶弘方道:“但约定俗成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
李发笑道:“你说得对,不过老夫也有一句话要提醒你们,所谓对错,往往并非绝对,差异只是在于你从何种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罢了。”
陶弘方和宁子敬对视一眼,没有再就此提出反驳。就算他们不太赞同大量引入商人子弟做官的措施,但也不得不承认李发的说法是对的。很多事情的性质并不能简单以对错来划分,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父辈提到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现在看来,他们似乎还处于分对错的阶段,对于这些措施所来带的利弊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但要如何将看待问题的角度调整到与父辈同步,他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有效的方法。
李发似乎并不在意他们此时的心理状态,继续自顾自地说起了此次去扬州与当地商人会谈取得的部份成果。
随着与海汉的合作日渐深入,扬州盐商也意识到海汉对于盐业的监管措施要比大明严格得多,尽管他们仍然能够利用手头掌握的分销渠道来赚取可观的收益,但这仅仅只是迫于如今局势的临时举措,肯定不是长远之计。海汉对盐业的规划十分明确,迟早都会将这个行当的产销渠道全部收归官方,到时候留给他们的可能真就只是残汤剩饭了。
所以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盐商们也认为有必要早点开始在其他领域布局,以延续家族的荣光。除了选派族中的优秀后辈子弟到三亚留学,帮助他们进入海汉官府机构任职之外,各个盐商家族也在积极地将手头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领域,甚至会选择一些跨地域的经营项目,作为长期部署的对象。
除了传统农业领域的种植园和农场之外,盐商们也意识到自己手头的资金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去处。比如类似琼联发这种类似商业联盟的大型机构,盐商们就非常感兴趣。
盐商们手头有钱有资源有人脉,但要成立类似琼联发这样的商业机构,还是缺乏相关的运营手段。基本的经营项目好办,派人到琼联发打几年工也就学会了,但盐商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将一些更为高明的经营手段也学过来,比如怎样才能像琼联发一样,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让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能够高效运转,将各地的资源做到统一调配,从而在经营成本方面获得极大的优势。
此外扬州盐商想要在江浙之外的地方建立商贸渠道,如果自行投资组建,一是成本高,二是见效慢,中间可能还会出现很多难以预计的问题,但要是能与琼联发这样的大型商业机构合作,借助琼联发现有的商业网络,或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宁子敬听到这里忍不住出声赞道:“这些人倒是挺机灵,有样学样,也想借用我们的渠道来做买卖啊!”
李发应道:“的确如此,这道理就等同于我国利用他们的销售渠道来向大明内陆地区销售食盐。对他们来说,这算得上是一条发展捷径,如果能够达成合作,那真能帮他们省下不少时间精力。”
宁子敬问道:“我们出售到大明的商品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品和深加工的农产品,在成本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扬州盐商能拿出什么商品往外卖?”
李发道:“目前来看,主要还是各种原材料和农产品。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了扬州盐商,其中不乏有一些目光远大的人物,甚至想要将产业扩展到海外。他们那股子劲头,也让老夫不禁想到了二十多年前才认识你们父辈的时候……”
陶弘方见李发又要跑题,连忙问道:“海外?他们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