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8章(1 / 3)
事实上刘山夏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1634年海汉占领此地之后,为了在附近山区建设石化工业区,他就曾来过一趟。不过那时候执委会和工业部对于出磺坑油田的规划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先确认地下油田的位置,至于其他基建工程的建设,都只是按照殖民地初期标准来执行。刘山夏当时手头还有其他重要工程,所以并未在这里待上太久,匆匆部署完采油区的基建施工方案后就离开了。也正因为前次到这里只是走马观花,如今再次造访这里,刘山夏却没有多少故地重游的感觉。
如果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苗栗本地的环境,刘山夏认为在这里修建陆上通道的工程并不算太难,后龙溪流域面积宽广的冲积平原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这里多是无主之地,在修路用地方面也基本不会存在人为障碍。后龙溪流向虽然在途中拐了两次近乎直角的大弯,但根据现有的地图资料和陆上通道来看,只需在后龙溪中段架设一座通行能力更强的桥梁,便可让整条道路实现完全贯通。
真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刘山夏认为不是施工方案和相关的工程技术,而是人力。要修建这样一条四十多里长的道路,并且对道路等级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工期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取决于能有多少劳动力投放到施工过程中了。而本地现有的劳动力大多集中在采油区,并且有本职工作要完成,显然不可能抽出太多人参与到修路工程中来,看样子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后续迁入本地的移民身上了。
但迁入移民的行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刘山夏并非民政部门的官员,对此也没有更确切的信息。他也仅仅只知道山东方向正在大量运出战争难民,或许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被安置到苗栗落脚。如果能保证这里最终能有两三千劳动力参与到修路工程中,那么就有望将工期控制在一年以内。
刘山夏想到这里,转头又对高枞问道:“本地开始修建安置移民的住处没?”
高枞挠头道:“回禀大人,卑职只是负责防务,对这些安排不太清楚……”
刘山夏抬手示意自己明白了,也没让他继续解释下去。如果要安置大批移民,肯定得提前准备好住处和各种基本生活物资,而这种移民村的工程肯定也不是小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已经动工? 不可能没有消息传开。高枞称自己不清楚,那就多半是还没开始张罗这些事了。
但刘山夏并不认为这是本地管委会的责任? 以苗栗这边的开发建设水平来看,这里的财政状况恐怕还处于依赖国家提供经费的阶段,要筹备接纳即将到来的大批移民,大概也得等上头拨款之后才能开始实施。而迁入移民所需涉及的方方面面颇多,仅凭这苗栗地区的管委会肯定很难协调? 多半还是得等上一级的民政部门出来牵头才能解决问题。
但关于苗栗这边管委会的情况? 刘山夏所知甚少,只听说这边管事的官员换得比较勤? 原因也很简单,没人愿意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长期扎根? 所以只能安排人员轮换。这或许也是本地基建水平较为落后的原因之一,毕竟主管官员任期不长,那也就没有必要去做一些诸如基建工程之类的长期规划了。
其实以苗栗的环境条件而言?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 绝大多数穿越者都更愿意在生活更方便的地区待着? 那里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文明世界。要在这深山老林的地方一待就是一年半载? 的确很多人都不会乐于接受这样的工作安排。即便换作是刘山夏自己,大概也很难耐得住性子在这地方长期驻守。
正如高枞预计的时间一样? 三艘交通艇在两小时后便驶入了山区? 这里与后龙溪下游的平原有着非常清晰的地形分界线? 从这个分界线开始? 再往前就是属于采油区的范围了。
由于地形的变化? 这里的水面也要比山外更为狭窄,船舷离溪岸最近处可能也就三五尺远? 这样宽度甚至都没法容纳两艘交通艇并行。不过刘山夏估计上游应该还有水面稍宽的地方,否则这交通艇在如此狭窄的地方根本就没法完成调头。
果不其然,进山之后又走了大概三里水路? 前面水面豁然开朗,原来是一处深潭? 宽度约有十丈左右,足以让交通艇从容完成调头。而采油区的码头便建在此处,与海岸附近的那处码头相似,也是木制栈桥,不过岸边的房舍明显要多了不少,不远处的林间隐隐约约能看到成片的房屋,有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如果不是亲自来到这里,的确很难想像在这种地方还藏着一个人口过千的小镇。
交通艇上的蒸汽机动静不小,隔着半里地就能听到,所以当他们抵达的时候,码头上已经站着数人,等着协助这几艘船靠岸。船上的水手抛出缆绳,栈桥上的人接到之后,便将缆绳拖到岸边的绳桩上拴好,然后等待船靠岸之后将栈桥上的跳板推过去搭好。
“大人,请您稍等片刻,卑职先上岸安排一下,为大人备好车马。”高枞向刘山夏报备之后,便赶紧先行下船。
刘山夏见岸上似乎也没安排什么特别的迎接仪式,心中还是微微有些失望。他这些年走南闯北去过不少海外殖民地,最远甚至还到过辽东,主持金州地峡防线的改建工程,无论到哪儿都是受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