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1章(1 / 3)
卢展鹏听了余锋的话,却并没有觉得对方的做法小气,因为余锋说的的确也是实情,旧时空带过来的这些机器,可以说每一台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工业部门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延长这些机器的使用寿命,甚至把其中的大部分机器封存起来,留待今后工业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再重新启用,以便能让这些机器得到充分的利用。
如果这么宝贵的机器因为使用不当而让寿命大大受损,那对于海汉国和穿越者所代表的先进文明来说,都将是极大的损失。余锋愿意把自己的机器借出来做测试,便已经是很给卢展鹏面子了。
不过卢展鹏也从余锋听出了别的味道,索性直接问道:“你是打算自己造发动机?”
余锋点点头道:“是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首先你这油就得把品质提上去才行,否则就算能造发动机了,这燃油也还是没法用。”
卢展鹏道:“现在炼出来的汽油柴油品质不够理想,主要还是卡在量产的质量上。如果只是搞科研用,需求量不大,那倒是可以把品质提上去,无非是加工工序复杂一些,成本高一些罢了。”
卢展鹏语气轻松,但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生产工艺的问题,大部分都能在实验室里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是产能和成本肯定没办法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而这些实验室里的解决方案又很难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目前海汉石化部门所使用的土法炼油技术对环境的污染极为严重,执委会并不希望把这种重工业建在海南岛上,所以大部分炼油设备都是建在台湾岛的采油区附近,这样也可以省下将原油进行长途海上运输的麻烦。
但这样也给这个产业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因为化工部门的研究机构基本都设在三亚田独工业区,在这边研究所得的一些成果,要投入实际应用就得放到台湾去进行实施,然后再根据生产反馈来作调整,这一来一去,从研究到应用这个过程的效率就被拉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以目前的土法炼油技术,海汉其实已经能够从原油中提炼出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油漆材料、化学原料、重油等产物,剩下的残渣还可以制作沥青。但其中最有价值的几种燃油,量产的品质一直不甚理想,要提升生产工艺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若非如此,估计执委会也早就把燃油发动机的生产列入议事日程了。
余锋道:“听你这么说? 我怎么感觉这中间差的可不止一些而已吧?你给仔细说说。”
卢展鹏只好向他说明道:“目前我们对原油的炼化率还不到旧时空的六成,像刚才我拿来这种柴油? 就是炼油厂平时量产的品质。虽然你看不上眼,但这东西一天的产量也就只有八十升上下。如果要达到旧时空的柴油品质,那只能运回三亚来进行精加工,成本可能会翻上好几倍。”
余锋道:“那看来只有把你们这些搞研究的部门也全部搬到台湾的采油区去,才有可能尽快取得技术突破了!”
卢展鹏耸耸肩道:“这就是症结所在? 没有人愿意离开三亚这个安乐窝? 跑到台湾深山里去搞科研。换作是你,你愿意去那地方待上两三年吗?”
“这……”余锋听到卢展鹏如此坦率地道出关键? 当下也是无从反驳。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是他? 同样也无法放下自己在三亚这边的家人、事业和生活圈,一头扎进生活环境较差的台湾山区长时间生活和工作。
对于如今的海汉来说,这已经是一个日渐显现出来的顽疾了? 而且出现这种状况的远不止石化行业? 几乎每一个需要长期驻外的岗位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毕竟大家抛弃旧时空的人生来参加穿越行动? 大多是为了能在这里实现当人上人的梦想? 没什么人愿意再把穿越头两年那种苦日子再来重复一次。而海外殖民地的初创时期往往环境艰苦,而且万一要是在当地患上个疟疾肺炎之类的病? 连治病的地方都没有。
即便是像余锋、卢展鹏这样在事业上有所追求的人? 也还是更愿意留在三亚发展。于是乎像石化这种需要在采油区建设研究机构的产业? 就不可避免地成了瘸子? 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已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余锋干咳两声? 主动转换了话题:“既然这柴油质量一时半会提升不了,那还是考虑我的方案? 我们可以先造发动机,把客观需求创造出来,这样才有可能倒逼执委会对石化产业投入更多的资源? 提升炼油技术和燃油的产能。”
卢展鹏道:“你说得这么头头是道,不会是已经偷偷摸摸开始干起来了吧?”
余锋正色道:“什么叫偷偷摸摸?光明正大的好吗?要用到的钢材? 我都是跟昌化那边反复确认过,让乔志亚亲自监工生产的。”
卢展鹏好奇问道:“那你这已经走到哪一步了?”
余锋道:“设计方案和图纸都有现成的可用,这个不用动什么脑子。不过我目前所找到的这些材料到底能不能造发动机还不太好说,所以我把材料样品送去了化验所,请他们作检验。如果材料能过关,那我打算把封存的数控机床再拿出来用一用,要不了几天就能把主要零件生产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