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4章(1 / 3)

加入书签

众人闻言都不禁有些惊讶,没想到近日传闻中的狠角色便在自己面前。听巩虎的口气,显然也不是在拿这事吹牛,当下更是敬佩不已。

这些人虽然打算在金州投军入伍,但大多只是平民出身,过去也并无从军经验,更别说杀人砍头了,对于提着鞑子脑袋投奔海汉的巩虎,自然而然便是以仰视的角度去看待其行为。

当下有人便赞道:“若汉人都能像这位兄台一般硬气,这辽东的大好江山,又怎会便宜了满清鞑子!”

又有人应道:“鞑子全民皆兵,从小便练习骑射,我等汉人哪有这样的条件?就如眼前一样,似这位兄弟一样的好汉,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大明才打不过鞑子啊!”

“鞑子不是刀枪不入,被砍掉的脑袋也不会再长出来,只要敢跟他们拼命,鞑子终究没我们汉人多!”巩虎自然是主张要跟满清进行抗争的一方,但他是军户出身,也很清楚大明军队的弊端所在,顿了顿又道:“我看这海汉军也全是汉人,却能打得鞑子还不了手,那就说明这问题不在汉人身上!”

至于到底是哪一个环节的问题,巩虎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但又不太会表达。明明都是汉人当兵,为何海汉军如此强大,明军却一直被动挨打,这显然是指挥军队的人有问题。但到底出问题的是各支部队的将军,是调动军队的兵部,是决定战与不战的朝廷,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以巩虎有限的见识实在难以分辨,潜意识也不敢说出一些大逆不道的话。

“只要你们在海汉军待几年,就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在旁边听他们讨论这个话题的一名海汉军官也忍不住插了话:“但眼下你们先给我把队伍排好!不要叽叽喳喳的,像群婆娘一样!”

被训斥之后,包括巩虎在内的众人皆是噤若寒蝉,赶紧闭嘴排队,不敢再随意交谈。他们可没忘了自己是怎么从满人手底下解脱的,并没有挑战海汉军的打算。

海汉军前几年派到辽东的部队几乎都是南方士兵,对于环境的适应一直都不太理想,所以从占领金州之后,北方兵团便开始就地招募本地兵员,主要以山东、辽东两地为主。这些新兵对北方环境的适应情况要好得多,也更利于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从满清统治区解救出来的汉人,大多都跟满人有着不可调和的仇恨,这些人也就成为了征兵的重点对象。目前在金州驻守的海汉军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是来自于这个特殊群体,其受训之后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所以现在每次一有这样的移民船到埠,军方便会先进行一轮招募,将类似巩虎这样的人招入军中。

不过陈一鑫作为金州地区的一把手,他最关心的倒不是每天又从难民中征募了多少个新兵,而是这些新来的难民能否顺利安置到本地的各个村镇。

虽说军队的战斗力是维持金州安定的基础,但也需要本地社会提供稳定的后勤补给。对金州地区而言,人口的增长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同步增长,对于外地运来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的依赖程度也将得以逐步降低,这样才有望让本地社会进入到正常运转的状态。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金州这个地方的状况实在太特殊,既是帝国边陲,海外飞地,又是处于交战状态的前线地带,绝大部分作战物资都必须依赖外地供应。而本地受环境所限,目前所经营的产业就是种植业和渔业为主的农业项目,难以盘活本地的经济。

当然以海汉所掌握的技术,要在本地发展制盐业、造船业这些高利润产业倒也不难,资金问题也可以通过海汉银行解决,但最大的问题便是这些行当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金州的人口规模很难满足这些产业的劳动力需求。

所以对金州的发展前景来说,扩大部队编制其实远不如提升人口规模有用,陈一鑫要想让金州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朝着正常滨海殖民区和贸易港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得设法快速提升人口规模,让本地能有足够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再以此来改善本地的经济水平。

随着地峡前线的对峙状态随着隆冬来临而趋于缓和,特战团和海军在几百里外的扫荡行动也正接近尾声,陈一鑫也就不用每天钉在一线,时刻关注清军的动向了,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这次联合行动的收获上。

近期每一批从长山群岛的接回来的难民数量都在千人上下,这就已经远远超过了金州在正常情况下一年的人口输入量了。对于存在着巨大劳动力缺口的金州来说,这些难民的到来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陈一鑫翘首以盼的资源。

“今日到港民众共计一千零七十八人,其中男子八百二十人,女子二百五十八人。其中登记的木匠、铁匠、泥水匠等匠人共计二十七人,能撰写文章的秀才六人,皆已另行安排。另有三十七人主动报名入伍,已与驻军完成人员交接,如体检无恙便可入伍。”

“这些特殊人员及其家属将会按照分配去向尽快安置,剩余民众还是照以前的规矩,打散分配到金州地区的各个村镇分散安置……”

“等等!”陈一鑫出声叫停了刘尚的汇报:“从这一批人开始,需要更改一下安置方式。”

“请大人指示。”刘尚恭敬地应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