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武器换人口(1 / 3)

加入书签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

当然吐槽归吐槽,董烟云也很明白海汉提出的这个新建议有多大的份量。↖,

自从跟海汉人达成合作关系之后,许心素就极为看重从海汉引进的各种先进武器,并且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扩大购买数量和种类。只是这种努力一直都被海汉有意识地进行了压制,让许心素空有银子也难以得偿心愿。

早两年双方刚刚开始合作的时候,许心素就有好几次差人装了现银运到胜利港去买军火,但每次都是被海汉以产能不足给回绝掉。多来上几次之后,以许心素的精明,自然就看出来其中的门道——海汉人并不是产能不足,而是有意识在进行控制。特别是弹药补给品和各种武器配件方面,海汉的管控极其严格,许心素麾下的炮兵部队的弹药储量,甚至长期都维持在一个在他看起十分危险的水平上,如果“十八芝”对其驻地发动不惜伤亡的攻击,那么这支部队顶多能维持两三天的守势就会宣告弹尽粮绝。

当然“十八芝”并没有这么多的兵力可以用来进行不计成本的牺牲,发起攻击的部队只要伤亡率超过一定比例就会难以避免地发生溃败,而要让许心素的部队耗完弹药,那就真得拿数以千计的性命去填才行,郑芝龙可承受不起这样的伤亡率,因此被“十八芝”打到弹尽粮绝的这种可能性基本也只是理论上存在而已。

但在许心素看来,没有充足的弹药,不,是没有掌握制造海汉武器和弹药的技术之前,都很难谈得上有多少安全感。尽管许心素也请了不少匠人,花了不少的时间秘密研究采购回来的原装正品,但并没有能完成逆向开发,工匠们摸索着做出来的试验品,也跟原版有着较大的差距。

海汉出品的步枪,相同的型号就能做到口径一致,子弹和零部件完全通用,而许心素找工匠做的仿制品却难以达到这样的精巧程度。尽管在有效射程上的射击精度并不输给海汉步枪太多,但许心素也明白,这种需要工匠耗费多日才能打造出来的步枪,根本就没法大规模地量产,而且造价早就超出了从海汉人手里购买的价格。退一万步说,即便能实现量产,但不能让子弹和零部件通用,在战场上所能发挥的威力也远远不及海汉步枪。

火炮就更不用说了,传统火炮的铸造技术注定其成品率远不及海汉,而其成本相比采购价格,也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而且在火炮精度和性能上,也与海汉火炮有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在靶场上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但到了战场上,炮弹弹着点差了那么一两丈,结果就完全不同了。郑芝龙手底下的炮兵,在这两年的征战中大部分都死在了漳泉两州的海岸上,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火炮的对轰中处于下风,最后被海汉火炮一一点名。

还有一个工匠们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就是海汉的独门火药。不管枪药还是炮药,海汉原装的火药威力就是要比工匠们仿造的更大,而这体现在作战当中,就是武器有效射程的增加。同等装药量,原装与山寨货的射程差距非常明显,火枪差了约莫五分之一,而火炮的射程则是达到了惊人的四分之一,这在战场上已经足以影响到一场战役的胜败了。

而火炮上还有一个工匠们无法攻克的技术障碍,那就是拉发式点火管。这个利用简单化学原理制成的发火装置极大地方便了炮兵的操作,并且使得击发成功率也大大地上升。在一些较为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炮兵也无需再担心引火绳的受潮问题了。

这玩意儿一开始的时候,是搭配炮弹一比五出售的,也就是说要买五发原装炮弹,才能得到一发拉火管,然而那实心铁弹又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许心素自己的铁匠也能造,对他而言这买卖就是伸着脖子让海汉人宰,自然心里是不舒服的。又过了许久之后,海汉才开放了点火管的单独购买,但价格高不说,而且还限量供应——毫无疑问这又是海汉人有意为之的手段。

如果说能找到跟海汉人技术水平差不多的另一家军火商,许心素大概早就不会继续受这个气了。然而不管是荷兰人还是葡萄牙人,他们所能提供的武器在综合性能上都与海汉人的军火有着一定的差距,而且其供货量还不如海汉这边。所以最后转来转去,许心素还是只能从海汉这里购入军火,并且其麾下部队也因此对海汉军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

而除了枪炮之外,海汉的战船也是许心素极为感兴趣的购买目标之一。从他手下派往胜利港进修的军官几乎都见过海汉建造的新式战船,这种火炮布置类似于西式战船,但船型又更接近传统中式的船只,不但火力强大,而且在海上的机动性极好,远胜传统的福船广船。留学的军官大多都会有一两次乘坐这种新船出海执行巡逻任务的机会,在有过亲身体验之后,当他们回到福建便纷纷建议许心素设法购入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战船。

然而海汉人再一次冷漠地拒绝了许心素的使者,哪怕摆在海汉人面前的银子已经堆成小山,许心素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购买这种战船的许可。而缺乏一支强有力的舰队,也是许心素一直以来无法突破福建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