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国富民强?民富国强?(1 / 3)
或许因为很多大老都是出身草莽,后来跟着朱劲松造反之后才一步步的成为了大老,所以大明朝堂上的这些大老们从来就不知道“和气”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
尤其是像现在一样涉及到一大笔预算的时候,这些大老们没有直接开口骂娘或者直接动手就已经算是克制了。
然而让所有大老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居然也会亲自下场:“从扫盲上节省出来的预算,既不给你们工部,也不给交通部,更不会礼部,朕另有安排。”
户部扛把子刘怀文当即就紧张起来了:“陛下要那么一大笔预算想要干什么?又准备去砸谁家的场子?”
被刘怀文这么一说,曾诚等一众大老们顿时也紧张起来了,而刘鹤鸣等一众五军都督府的大老们则是激动了起来。
想当初,大清是恨不得天底下的老百姓都当睁眼瞎才好,所以在推广社学和教育方面从来都是能省则省,中原堂口的识字率直接降低到百分之一的离谱程度。
想要让识字率从百分之百降到零很容易,想要从零到一就很难。
自从当初占据了孟良崮开始,朱劲松就指示当时的大管家刘怀文拿钱出来做扫盲,等到了彻底干掉了大清,重新建立起大明之后,每年在扫盲方面所支出的经费就更高了。
多了不用说,起码用来砸场子是完全能够砸掉类似缅甸、交趾或者倭奴这种小国的。
也正是因为节省出来的这笔经费高到可以用来砸一个小国的场子,所以刘怀文和曾诚等一众文官大老们才会紧张,刘鹤鸣等军府的大老才会激动。
然而朱劲松接下来的话却是让所有文官大老们长舒一口气,让刘鹤鸣等一众军府大老们大失所望。
“朕之前就已经说过了,咱们大明的丁口数量太少,现在能稳固好现有的疆域就已经是好事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跑出去砸谁家的场子。”
朱劲松曲起手指,一边慢慢的敲着桌子一边说道:“节省出来的这笔预算,朕打算将之投入到那些山区以及西边儿——虽说欧罗巴的蛮子们把咱们大明当成了天堂,可是,咱们大明难道就没有穷地方了?”
曾诚和刘鹤鸣等一众大老们顿时沉默了下来。
身为大明朝堂上最顶尖的大老,曾诚等一众大老们的心里却是十清楚,大明现在不仅有穷的地方,而且有些地方特别穷。
这种情况其实很操蛋。
大明现在缺不缺土地?
绝对不缺。
不说晋王朱三顺所在的新秦州封地和秦王朱二旦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封地,就算是交趾布政使司和缅甸布政使司那边儿也有大量的荒地等着人去耕种。
更别说还有旧港布政使司、兰芳布政使司,还有很快就能彻底拿下的天竺。
这么多的地盘,辣么多的荒地,就算把大明现在的四亿人口全部平分到这些地盘上面,也照样会有一大堆的荒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明还有穷地方的说法简直就像是个笑话。
实际上呢?
大明还真就有很多地方处于贫穷状态,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状态——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龙元的算贫困,人均年收入不足一千龙元的算贫穷。
年收入六百龙元这个标准虽说放到小破球其他国家上面已经算是妥妥的高收入,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可是这不得看跟谁比吗?
跟京城或者沿海的那些布政使司人均一千五甚至接近两千的年收入比起来,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当然只能算得上是贫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经济,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搞港口开发之类的。
比如说山区,比如说草原。
把所有百姓都迁往富裕地区是不现实的。
比如说百姓是否有故土难离的心态,又比如说那些富裕地区能否承载这么多的百姓。
即便是不考虑这些因素,也不考虑迁移百姓要支出多少预算,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跟曾诚等一众大老们也不可能直接采取直接迁移这种近乎于一刀切的处理方式——真要是这么搞,大明得有差不多一半的土地被荒废下来。
朱劲松又接着说道:“朕以前就曾经说过,要想富,先修路。”
“咱们大明现在路修的是挺多了,无论是铁路网还是公路网都已经显出了雏形。”
“可是,咱们大明还是有很多地方没能富起来,这是咱们君臣的责任。”
被朱劲松这么一说,曾诚等一众大老们都低下了头,就连一向喜欢砸人场子的刘鹤鸣等军府大老们也都沉默了。
在中原堂口的文化当中,天下大同既是理想,也是目标。
即便采用功利性更强的说法,曾诚等一众大老们也无法忽视大明还有很多地方的百姓正处于贫穷的问题——百姓不够富裕,大明还能稳定?大明没办法稳定,这个官可就很难当了!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想要让大明所有地方的百姓都富裕起来,却也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现实面临的问题照样一大堆。
比如说山区。
山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种地不方便,毕竟山多也就意味着地少,再加上不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