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五章 复兴军(2 / 3)
更强的兵器。
这个消息要打探起来并不是很难。只要派人去江西那边打探一下就知道了。
“孟容啊,你可能还得走一趟湖北,左季高那里,最好也能够提前说好。然后去一趟河南,找英桂,将我们的计划告诉他,建议他跟左季高一起进攻安徽。到时候我们各方一起行动,方有胜算。”
曾国藩离开了校场,他要回去写一封奏折给咸丰,将自己的计划告诉咸丰皇帝。
其他几位地方大员未必会听从他的招呼,最终围剿淮海军的计划还是要通过朝廷的手下达。
回到了府邸之中,曾国藩带上了老花镜,桌案上是几份淮海军的报纸。
报纸上将有照片,虽然模糊,但是曾国藩能够看到站在中间的那个年轻人,按照报纸上所说这就是那位淮海军的总统董书恒了。
几千人的大会,呵,这个淮海军还真是好大喜功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人果然是年轻,不懂得韬光养晦。难怪朝廷要对付他。
现在河南的太平军已灭,北方只有一小撮捻匪,不足为虑。
大清的天下似乎又恢复了安定。
至于太行山上的山匪,大家一般选择自动忽略。
占山为王,固然是难以剿灭,但是太行山的地形限制,也限制了山匪的发展。
自古山贼难以剿灭也难以壮大,因为山中产出有限,人口有限,这两点就限制了山匪的扩充。
在曾国藩看来,淮海军虽然占据了五省之地,但是他们崛起时间太短。
大部分地盘都是新近占领,无法转化为战力,反而需要分兵去守卫。
而淮海军所依仗者不过是火器更加优良。
这一点只要各省能够从洋人出购买到先进的火器,完全可以弥补差距。
淮海军的报纸,曾国藩一直会让人购买,通过报纸,曾国藩了解到了淮海军的很多情报。
这些报纸,让曾国藩觉得董书恒是一个个性张扬的人。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曾国藩还无法认识到报纸掌控舆论的作用。
因为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士大夫也会控制舆论,但是只会局限于本阶层,普通百姓只是工具人和控制的对象而已。
摊开奏本,曾国藩开始下笔。
……
广州珠江之畔,吴家在十三行的别院。
一大早,吴健彰就急匆匆地坐着轿子赶到了这里。
结果麦莲还在房间之中呼呼大睡。
吴健彰赶紧让下人去喊麦莲,下人来到麦莲住的地方,向美国卫兵说明了情况。
一名卫兵这才去敲门喊麦莲起床。
卧室之中麦莲一把推开一条白花花的女人打腿,穿衣起床。
还是在之前的那个书房之中,两人终于敲定了有关借款的协议。
本来麦莲的想法是,既然广东官府想要购买兵器,他可以直接联系国内商人,送来一批,直接将东西赊给他们。
但是吴健彰需要现货,而他却没有办法一下子提供那么多。
最终他们还是达成了贷款意义,总额是五十万银元,由麦莲担保向香港的几个银行贷取款项。
两广总督府将允许美国舰队停靠在广州港口。同时在广州东南的永兴门外划出一块土地租借给美国作为商团的驻地。
很快双方就签署了协议。随着这份协议被英法知道。
英法两国立马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这早在吴健彰的预料之中,同样还是由吴健彰出面又同英法签订了贷款协议。
参照美国的先例,两国在在珠江之畔租借了一片土地,军舰可以自由进出珠江口。
英法可比美国人财大气粗,吴健彰一口气得到了200万元的的贷款。
250万银元,足够广东地方再建两镇新军。
吴健彰没敢耽搁时间,一边派人招兵,一片派人到香港购买枪支火炮。
这么多多的现货,需要东拼西凑才能够满足新军的使用需求。
同时麦莲也给吴健彰这边派出了一支军官团。这支军官团从舰队的陆战队中抽调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之前还在日本做过俘虏。
加上英国人派遣的一支军官团,广东新军简直成了三国联军。
吴健彰却沾沾自喜,称其为取三家之所长。
……
湖北武昌城,春节已过,街面上安静了许多。
码头上却依然热闹非凡,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淮海军的卖到上游的货物大都从这里中转到四川、湖南、河南等地。
左宗棠从一艘炮艇上跳了下来,身后跟着一批湖北的重要官员。
他们刚刚从江宁回来。
左宗棠这次去江宁,是去参加复兴会的一届二次会议。
按照刚刚制定的复兴会章程。复兴会的领导机构是最高委员会,会首从最高委员会中产生。
决策机构是最高委员会以及会员大会。
全国会员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每四年选举一次,会员代表按照人数比例选举产生。
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最高委员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