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东江岛的粮来了还是要想想办法,叫这(1 / 4)

加入书签

“有船了!”

“有船了?”

“还是艘大福船!”

几乎是一大早, 东江岛居民便轰动于这个新消息,从码头到军营,再到深处以地窝子为的居民区, 都有孩子以嘹亮的声音,半是咏叹半是歌唱地叫道, “船啦, 船啦,粮啦,粮啦!朝廷的福船啦!朝廷的军粮到啦!”

“粮了?”

更多的头颅从地窝子里冒出头了, 多数是蓬『乱』着头发,也只肯探出一个头,更多的是有探出的, “喂,小孩, 你谁说的粮了?”

“兵爷们说的——老大的船——们说那叫福船!兵爷们从船上往下搬粮食, 一袋袋, 好香呀!袋子漏了, 滚在地上, 我们抓着吃, 你看——金灿灿的。”

这里的孩子多数是很瘦小的, 又分外的调皮,张开手给大人看掌心的那金黄『色』的圆粒子,又很快塞到自己嘴巴里, 夸张地咂『摸』了起, “好香啊!我去拿给我娘吃!”

“哎,你等等你等等——臭小子!”

地窝子里时不时地便响起了一阵笑骂声,虽然粮食还有发到手, 但说了这个消息,众人的心情显然都很轻松。女人们还是有出门,而是隔着地窝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天,“一会等男人们便让们去问问,真有粮食,一户怎么也能发个十几斤的。”

“今过倒有着落了。”

“能不饿死人就好。”

“是!”

这里的女人,便有男人的,哪怕是自己的男人死了,也会立刻找上一个,不愿找的都离开了东江岛,至于孩子也并不多,多数是千方百计带到岛上的——东江岛说并不大,不过是一座小县城的大小,附近还有几座大大小小的岛屿,上头都住了守军,这里生活着的女人要都是守军的家眷,而守军则全都是辽东的逃民。

自从建贼起势,侵占了辽东之后,辽东的汉人有不愿为奴的,也有禁受不住摧残的,陆续都往外逃。这其中往西的,甚至有逃去通古斯方向,往东南的则逃入高丽境内,时高丽西的几座大岛,汉民甚至有反客为的,达到了汉七鲜三。而位处在高丽和敏朝之间,在鸭梨江东高丽湾的这座东江岛,也正为这些逃离建贼的辽民提供着宛若灯塔一般的作用,只要东江岛仍在,饱受铁蹄□□的辽民便还有一丝希望,逃到东江岛去,不论是往高丽种田,留在东江岛抗击建贼,还是设法前往祖国敏朝的土地上重新谋生……只要东江岛仍在,们就还有个奔头,就还有个去处,东江岛,就是如今辽境敏军最后的火种。

也因,东江岛被建贼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却又因为不善水战而颇有几分无可奈。而东江岛的人马抗击建贼的意志是最坚决不过的——现在留在东江岛的兵丁,几乎都和建贼有生死血债、不共戴天。们留在东江岛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为死去的家人复仇。

而这些愿意嫁给兵丁们的『妇』女,她们的意志也是最坚决的一批——东江岛上很少有原配夫妻,因为这座小岛的原住民极罕,而逃民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完整抵达处的,大多数携家带口的汉民,都会选择转入中原或者高丽继续耕种为生,而选择了留在东江岛嫁给士兵的女娘,大多都了家人,其目的也相当的明显,那就是要杀鞑子,多多的杀鞑子,即便不能杀鞑子,也要给这些杀鞑子的人提供后勤上的帮助。还要让后代传承们复仇的使命,永永远远地和鞑子战斗下去,不死不休。

但,复仇是长期目标,而人毕竟是要吃饭的,东江岛本是个贫瘠地方,岛上的沙石地几乎无法耕种,这里原只住了一些渔民,便是逃民了这里,也无法变出黑土,而处和敏朝的联系又相当的不便——补给的船只由于船速慢、火力弱小,很容易便沦为海盗和倭寇垂涎的目标,因东江岛获取的补给,更多地还自高丽朝廷的援助,以及现在寓居于高丽两道中的汉民自发的奉献。

既然是靠别人给,而且高丽处的农业也不算多么的发达,那么吃食总是紧张的,虽然也有些渔夫在东江岛边为大军渔猎,但这支军队也还是要为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这些地窝子中的女人们并非是懒于出门,也并不是因为懒惰而不愿建房,而是因为地以沙石为,木材并不多,是不够建房的,倘若采石建房,以如今天气的寒冷,一旦入秋之后,石屋根本无法住人,反倒是地窝子要暖和得多——至于她们不愿出门的原因也是很了然的,时天气已相当的寒冷,有棉衣,只有几件单衫,那就只能在正午最暖和的时候,披着烂棉被出门拣些宝贵的柴火,等着大帅的亲兵们前发粮了。

因为东江岛的特殊地位,这里的居民全都是军管,不从事农业生产,吃多吃少只能靠上头发放,到了冬天就是饥一顿饱一顿,连热源都相当的珍贵,每冬天东江岛的军民几乎都在饥寒中度过,是要死不少人的,但即便是这样,也比生活在鞑子皮鞭之下要好得多,而高丽的汉民们,们的日子也比东江岛好上多少,高丽的平民日子也很苦,即便是两班贵族,也谈不上多少的享受。

孩子们在东江岛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不但是自己的母亲会想方设法地让们吃饱,就连那些曾做过母亲的邻居,也会从本就不多的口粮中给们省下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