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章 敬酒不吃吃罚酒(1 / 3)

加入书签

朱厚熜虽然年少,但胸怀大志,熟读史书。兴王府中请了不少当世著名的名士,朱厚熜跟着他们读史论古,学了不少他这个年纪的少年人学不到的东西。

正因如此,朱厚熜比别人确实要对历史上的掌故和事件要多知道一些。

当杨廷和等三人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在短暂的迷糊之后,朱厚熜立刻想到了史书上经常读到的桥段和场面,那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自己并非皇上,自己甚至连那宝座都没坐上去。登基大典被叫停,自己其实是天下人的一个笑柄。至于太后说的那些话,不过是一种宽慰。杨廷和等人的恭敬,不过是一种态度罢了。

朱厚熜其实很清楚一件事,张延龄的态度是自己能否登基的关键。因为那日张延龄拿出了皇上的诏书,诏书上清清楚楚的赋予了张延龄决定朝政大事的权力。当然也包括新皇人选的权力。

张延龄本身又是朝中重臣,在军民之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近年来为大明立下巨大功勋的人物。不久前收回河套,扭转大军颓势,一雪前番战败之耻,更是振奋了大明天下百姓的民心。在大明朝,张延龄已经是神一般的人物。否则皇上怎会立刻给北征军的两位公爷封王?

这样的人物,就算他没有皇上的诏书在手,他的意见也是不可忽视的。

朱厚熜也已经看明白了许多事情,比如皇上驾崩之事,杨廷和他们故意隐瞒消息没有通知张延龄。比如,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选的事情,其实是太后和杨廷和他们的决定,也并没有和张延龄商量。

这说明,杨廷和等人压根就没打算让张延龄参与朝廷大事,甚至有意隐瞒,将张延龄排斥在决策之外。利用张延龄率军征战在外的契机,来个木已成舟米已成炊。这更说明,杨廷和等人同张延龄之间并非一路人,他们之间是有着极深的矛盾的。

朱厚熜读过太多历史上王朝之中的倾轧和争斗,他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情形无非便是,杨廷和等人瞒着张延龄做决策,张延龄得到消息赶回京城,所以直接搅黄了登基大典。说白了,这两帮人只是为了权势互相的争斗罢了。

而自己其实只是他们争斗的一个工具。对于张延龄而言,他对自己倒并非是有什么恶意,而是因为自己是杨廷和他们选定的人选,所以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说白了,即便不是自己,而是任何一人。只要是杨廷和他们瞒着张延龄提出的人选,结果都是一样。

本来若真能生米煮成熟饭倒也罢了。张延龄就算知道了,也不能将已经即位的皇帝赶下台。坏就坏在被张延龄给赶回来了,才有眼下的僵局。

杨廷和等人跑来要自己下旨,对张延龄采取强力措施。这听起来似乎是合理的行为。但是朱厚熜却明白,这是杨廷和他们拿自己出来替他们清除政敌做挡箭牌。杨廷和他们要借自己的命令对张延龄动手,事后所有的黑锅都得自己来背。

张延龄不光身份地位高,在大明军民之中更是威望极高。他又有朱厚照的遗诏在手,皇上又遗命他为大都督。杨廷和他们根本不敢对张延龄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正当理由。若强行动手,那将激起天下人的众怒,对他们是极为不利的。

正因如此,他们才跑来要自己下旨。拿自己的这旨意当令牌去行动,将来引起的一切麻烦都得自己来背锅。

自己一个新即位的皇帝,即位一开始便杀了朝中最大的功臣,在大明声望极高的张延龄。自己这个皇帝还能做的下去?

那张延龄是太后的亲弟弟,自己下了这样的旨意,若是张延龄被杨廷和他们杀了,太后会饶得了自己?

张延龄更是在朝中军中势力盘根错节,就算自己要动他,也要起码等羽翼丰满之后才有可能。刚刚即位便动手,自己这个皇帝还能做的安稳?

杨廷和他们倒是打的好主意,将来所有的后果和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一切跟他们无关。甚至他们还可能会落井下石,和太后联手直接废了自己。到那时自己一无所凭,没有一个人会替自己说话,落得个狼狈被废的下场。被赶下皇位之后能否活命都未可知了。

短短片刻时间,朱厚熜脑子里转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弯绕,迅速的明白了这当中的厉害关系。杨廷和他们在要利用自己,朱厚熜岂会当这个傻瓜。

“皇上,还请速速做出决断。为了皇上能够顺利登基,皇上必须要下定决心。那张延龄阻挠皇上登基,实乃大逆不道。皇上只需下旨,臣等便将张延龄及其同党擒获,还朝廷以清明。皇上既可顺利登基,也可借此让天下人知晓皇上杀伐果断英明神武,大张皇上威望,令天下人钦服!”

杨廷和见朱厚熜沉吟不语,以为朱厚熜心动了,于是赶忙再补上几句,趁热打铁。

却听朱厚熜吁了口气,沉声道:“杨首辅,费大人,曹大人,我不能下旨。其一,我还没有登基,即便太后有懿旨昭告天下了,但登基大典没有进行,我便还不是皇帝。所以我没有资格下达旨意去让你们替我做些什么。其二,张延龄乃大明重臣,最近又立大功,受先皇加封异姓王,曾为大明屡立功勋。如此功臣,岂会是大逆不道之臣。不能因为他阻止了登基大典,便说他是大逆不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