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残酷真相(2 / 2)

加入书签

居然风平浪静,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消息。杨廷和在早朝上还在说,朝廷大军已经推进到黄河南岸的草原上,鞑子正节节败退。

这简直不可思议。

塔读小说APP,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站

大同镇总兵胡祖光难道没有上奏朝廷求援?又或者是朝廷中有人知道这个消息,但却故意隐瞒?谁敢隐瞒如此重大的军情,至十几万大军的安危于不顾?张延龄不敢想象这件事。

按照罗虎所言,仇钺在大同镇的馆驿遭遇突袭是怎么回事?仇钺让罗虎逃出来,来京城只找自己禀报此事,那说明什么?说明仇钺心里明白,事情出了岔子。说明他知道,朝中有人故意隐瞒求援的消息,所以他才会告诫罗虎来找自己,自己才是他最信任的人。

张延龄脑子里乱纷纷的,从震惊逐渐变得冷静下来。细细的分析这件事的时间线和种种蹊跷之处。

一旦冷静下来,整件事的脉络便慢慢的清晰浮现。一切的种种的不可能,代入到具体的人的身上,以及他们的行事手段和处境上面,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便也变得合理了起来。

在穿越大明朝的这十一年的时间里,张延龄其实对一些看似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无底线无廉耻的事情看得太多了。许多事情都颠覆了张延龄的三观和认知。你认为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往往就是赤裸裸的发生在你的眼前。

这便是大明朝,一个让你既爱又恨又无奈的朝代。一个既洋溢着国家大义,民族振兴的激情,但却又会让你对他的许多事情感到无奈和失望,感到无力的时代。

所以,当脉络理顺之后,张延龄反而平静了下来。有些事就是如此,有些人就是如此。为了保住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什么都敢做。

此次外廷提出的出兵收复河套的计划,从一开始张延龄便洞悉了他们的想法和目的。趁着自己不在京城的空档,他们说服了朱厚照。利用朱厚照这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给朱厚照画了一张大饼,让朱厚照急于摆脱即位以来的种种乱象和形象的崩塌。

外廷想以收复河套这件开疆拓土的大功劳来平衡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来重新获得外廷地位的提升和稳固。这个意图很明显。张延龄担忧的不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而是担心贸然出兵一旦失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但既然从朱厚照到外廷都信心满满,自己阻挠反而被认为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张延龄便也随他们去。说的多了,招致反感。大明朝廷里的事情,也不是自己一个国公所能左右的,自己还远远没到有那种只手遮天的权力的地步。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况且,张延龄也权衡过此次出兵的风险有多大。张延龄认为,进攻河套的计划,即便不会成功,只要大军稳扎稳打,起码不至于招致大败。二十万大军,一步步的推进,占据一城之后,稳固补给,清扫周边,保持后勤畅通,是绝对不会有太大的差错的。

张延龄相信参战的边军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当不至于不明白这些道理。

正是出于这种种的考虑,张延龄才没有强力的阻挠这次军事行动。

但谁能想到,现在的局面居然已经崩坏了。很明显,领军的杨一清和朱晖没有做到稳扎稳打。白城子的一万多敌军并没有被歼灭,他们却谎称什么白城子大捷。占据白城子之后,不能够找到消失的鞑子兵马的踪迹,这成为了极大的隐患。

谎称白城子大捷其实倒也没什么,毕竟拿下白城子也算是胜利,那是物资中转和转运的枢纽。但问题是,不清扫周边,消除隐患。轻率的认为危险消除,这是何等草率的行为。这是极度轻敌的表现。

按理说,他们都和鞑子交手多年,应该不至于如此轻敌。鞑子的实力他们应该是清楚的,为何会如此轻率?

张延龄认为,一切的根源都在于这件事本身的目的不纯。如果目的仅仅是收复河套的话,那么显然会注重军事行动,而一切为了这一个目的运作,则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

但一旦掺杂了政治上的目的,则不同了。比如白城子之战,明明不是一次真正的大捷,就作战本身而言,被敌人从眼皮底下溜走,这其实是一次失败的进攻。

因为政治目的干扰,他们只能谎称大捷。之后,他们也不得不加快速度挥师北上。因为既然白城子之敌既然肃清了,便没有理由大军留在白城子逡巡不前了。这便失去了搜寻敌军踪迹,消除对补给线的威胁的机会了。

撒了第一个谎之后,后面所有的行为便都要为了圆谎而不得不继续撒谎。以至于所有的计划都开始变形,开始变得疯狂而愚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