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藩王们的焦虑(1 / 3)
大理寺内,一众官员听着太孙殿下关于未来大理寺结构的调整。
朱英最擅长干的事情是什么,就是给人画大饼。
那充满诱惑性的语气,让所有大理寺的官员都开始变得激动起来,仿佛在这以后,大理寺的权力,将会直逼刑部,甚至在很大层面上,要远远的超过刑部。
所有的府城,县城,都要开设大理寺下属机构法院,而且是形成完整的独立系统,只对皇帝负责。
“在这其中,最为关键是律法条款,一定要精细,具体,只有这样,在出现案件,或者相关人员违反大明律法的时候,才能够依法办事。”
“现在的大明律法,个中主要的处理手段,是以严惩为主,现在,需要改变一个方向,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往后的处罚手段上,尤其是刑法这块,主要便是以劳役为主。”
“对于流放,死刑的处置,当减少。按照犯罪程度不同,判处三年到三十年的劳役刑罚,这个中的多少,就需要大家一同来研究了。”
朱英缓缓说道。
他之所以选择大理寺,而不是刑部入手,也是有所考量的。
现在的大理寺毫无疑问是没落的,已经没了隋唐时期的辉煌。
最早各种刑事犯罪的案件,是交由大理寺审判,然后才是刑部复核,所以刑部尚书高上一品。
到了朱元璋这里,因为六部制的关系,所以审判变成了先是刑部,然后才是大理寺复核。
从流程上看,倒也没什么区别,可这中间关乎人治。
刑部尚书是正二品,大理寺卿是正三品,这一品之差,犹如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同样的职权下,大理寺已经沦为了类似刑部的下属机构。
当刑部的案件结果出来后,你大理寺敢反对?这岂不是对上官不敬,要不要刑部尚书教伱做人。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至此大理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清闲衙门。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倒也是正二品。
这般来算,三法司已经无法形成三权并立,只留下刑部和都察院两虎相争。
在清楚这些后,朱英的目光就放到了大理寺这里。
因为像是这种清闲衙门,一般是郁郁不得志的人,才会到这里任职,身世相对来说,要清白许多,身后的宗族背景也不会过于复杂。
更容易掌控的情况下,还可以快速的发展自己的亲信势力进入。
现在朱英所讲解的律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接近了前世律法的根本,把大理寺,或者往后法院的官员独立在现有官僚系统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遏制了官官相护的源头。
其中包括取士,也是要以新科举的方式,而不是通过举荐的方式加入。
这也就意味着,在朱英的安排下,往后所有进入大理寺的官员,只能以通过科举律法考核的形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大理寺的被侵入。
官官相护的本质,还是来源于血脉,宗族间的庇佑关系。
而举荐,就是这个其中最大的弊端。
比方说刑部尚书的儿子,完全可以通过举荐的方式进入朝堂,哪怕他的学问差一点。
官员之间,都会形成一种隐形的世代传承。
这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了,因为通过举荐上来的官员,会很有意识的抱团,对科举上任的官员天然排斥,打压。
有道是你十年寒窗苦读,怎么能与我比过我几代人的努力。
而科举的官员,想要混得好,只能融入到这同样的情况中,而后变成其中的一份子。
这么想来,往后的朝堂,当是多么的可怕。
其实到了大明后期,所谓东林党,还有各种所谓的朋党,就是这么个意思。
科举俨然成了一个笑话,变成这些朋党们吸收成员的工具。
朱英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可能,从源头上给掐灭。
正常的关系不可避免,可大量的成团,那就是危害到整个大明的根基了。
目前这些在大理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一些郁郁不得志,或者说性格比较简单直接,遭到排挤却没有反抗的能力。
可自身的学问较高,大部分都是靠科举进入的官场。
在这种情况下,朱英的出现,对于所有的大理寺的官员来说,无疑是一道天大的福音。
“臣等必定谨遵殿下教诲,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完成殿下所交代之事。”
大理寺卿的李廷尉,感激涕零的跪下俯首。
身后一众官员,也是极为激动,甚至不少眼角都留下苦尽甘来的泪水。
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不过半个时辰的时间,没有什么巧言令色,整个大理寺已经被朱英纳入囊中。
朱允炆在旁边全程看着,已经是目瞪口呆了。
“原来大兄,就是这么慢慢建立起势力来的吗,这简直太恐怖了。”
朱允炆对于三法司里的条条道道,当然是看不懂的,他要是能看懂,也不至于在历史上会自己作死丢了皇位,还落个生死不明的下场。
从朱允炆的视角看来,只感觉大哥简直了,似乎带着一股子王霸之气,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