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台词创作(1 / 2)

加入书签

陆潜正在闭关。

“人类清除计划”和“疾速追杀”的剧本前期作业,在陆潜这里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剧本框架分别交给江排风、侯晓川自己钦点的编剧继续完成创作,等待创作完成之后,陆潜再和编剧团队碰面讨论修改。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导演都推荐了自己熟悉的编剧团队,但显然侯晓川更谨慎更仔细也更投入一些,性格是一方面原因,系列三部曲是一个整体则是另外一方面原因。

当然,无论是江排风还是侯晓川,两位导演都郁郁不得志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次终于得到执掌导筒的机会,两个人都准备好好大干一场——

哪怕不是为了陆潜的赏识,也是为了在影评人面前证明自己,出一口恶气。

所以,剧组的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按部就班,蓝鲸影业又再次高速运转起来。

而陆潜,终于能够暂时休息休息,不需要考虑制片人的工作,而是一心一意投入自己即将执导的项目里:

“游客”。

用纪叙的话来说就是,“辛苦工作了那么一段时间,现在应该好好度假一下”。

他倒是希望陆潜能够跑到哪个无人知晓的海岛潜水休息一下,毕竟最近一段时间的忙碌确实消耗巨大,他担心陆潜过度操劳。

但用陆潜的话来说就是,“忙碌了那么久却都不是我执导的项目,我才不干。”

他需要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哪怕忙碌也能够享受其中,哪怕辛苦也能够甘之如饴。

客观来说,“人类清除计划”和“疾速追杀”的剧本创作没有那么复杂,至少第一部故事都是相对简单的,更多需要做减法,就好像“解除好友”、“突袭”一样,在有限的人物、故事和框架之内将观众带入其中。

对于陆潜来说,创作两个剧本框架的工作量,并不算大,毕竟,真正繁琐的台词部分则由其他人来完成。

“游客”的剧本则不同,不仅因为陆潜需要独自完成整个故事的创作,也因为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不同的。

最初,陆潜认为创作剧本不是难事,“解除好友”第一部第二部,“突袭”、“人类清除计划”、“疾速追杀”,前前后后地,他也已经创作了五个剧本,“游客”也应该不是难事。

反正,在自己脑海里已经有剧本的框架和脉络了,只需要填补血肉就可以了。

然而,陆潜很快就发现,并非如此。

与商业电影最直接的区别就在于,艺术电影最终往往需要一个具有回味空间的内核,而放在“游客”项目上,陆潜需要对台词进行细细琢磨、对人物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甚至一句台词一个表现都需要寻找到脉络。

绝非易事。

观众观看电影的时候,故事梗概是可以复述的,但台词也能够通篇背诵吗?

显然不是。不要说通篇背诵了,恐怕三句对话以上的桥段就无法做到一字一句地完整复述。

但关键就在这里,台词是剧本的血肉,哪怕拥有一个“皮囊和骨架”,但如果不具备鲜活的血肉去填补完整,那么观众也还是无法感受到剧本的“灵魂”,而艺术电影所需要展示的,恰恰就是这个灵魂。

台词的重要性,远远在想象之上。

此前的五个剧本,其实台词并没有那么重要,剧情和人物才是关键,特别是“突袭”,基本就是一路战斗到底,在固有框架下,陆潜根据自己的想法填补台词即可,稍微简单一些随便一些也不会有影响。

但“游客”不行。

即使做不到字字珠玑,也应该通过台词来展现人物的棱角以及剧情的深度。

这是陆潜首次挑战更加侧重深度的剧本,整个创作过程都是截然不同的,从框架到脉络,从人物到剧情,还有直接呈现给观众的台词,这些应该如何丝丝入扣地缠绕融合在一起,又能够做到举重若轻,不要太过死板也避免太过说教呢?

每一天的创作都是全新挑战。

以前曾经看过一部叫做“改编剧本”的电影,尼古拉斯-凯奇(Nichilas-Cage)扮演的男主角就是一位编剧,因为缺少创作灵感,他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基础创作剧本,结果绕着绕着就如同俄罗斯套娃一般把自己套进去,难以分清现实和剧本的区别。

更重要的是,有时候下笔如有神地创作出五页十页剧本,灵感喷涌,但第二天再重新看那些创作,却又觉得全部都是胡扯的垃圾,恨不得把打字机砸烂,然后一鼓作气地将此前的创作全部丢到垃圾桶里。

陆潜现在终于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感受了——

当然,区别就在于,他采用的是电脑而不是打字机,所以没有必要与墨盒展开殊死搏斗。

有挫折,自然也就有顺利,当终于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篇章的时候,那种喜悦和满足却又是言语所无法形容的。

老实说,陆潜非常享受。

虽然困难重重,但“游客”的剧本创作还是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陆潜用了一个小小的讨巧方法,为了避免台词说得太多太过啰嗦,而且显得太过说教,所以他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沉默以对”的场景,更多用镜头、表演和配乐来烘托气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