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添柴加火(1 / 2)

加入书签

暑期档,票房为王!

江士奇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作为一名专业记者,他还知道另辟蹊径、出奇制胜的道理。

人人都在关注“盘古”,铺天盖地的宣传充斥着角角落落,紧接着下一周又是另外一部超级英雄大片“超能军团”来袭,恐怕观众早就已经习惯了商业大片的宣传模式,新闻的刺激性自然也会跟着大打折扣。

但如果此时能够有一股清流出现呢?

穹顶影院?

江士奇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想象一下,周五夜晚,伯溪大道的两端,一端聚集了半个兰川的记者、一端则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然而,来到周一上午,同样一条大道的两端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双方调换了一个位置?

这怎么可能不有趣呢?

即使江士奇的猜想被证实行不通也没有关系,记者寻找新闻素材的时候就是需要打开眼界进行不同的尝试。

于是,他就这样做了。

当江士奇抵达穹顶影院的时候,远远地就可以看见正在排队的购票队伍。

尽管人数并不多,也就是二十多人的模样,但需要注意的是,兰川的电影院数不胜数,集中在市中心的电影院就更是密密麻麻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几乎没有电影院需要排队。

更何况,现在购票都已经全部转线上了,排队的景象似乎早就已经绝迹。

所以,哪怕只是二十多人,江士奇也是满脸惊讶,隐隐约约地,他觉得自己好像挖掘到了什么重要新闻。

……

“‘解除好友’,是否能够成为今年暑期档的一匹黑马?”

次日,也就是周二,“娱乐周刊”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没有收录在每周一期的纸质杂志里面,但还是在官方的头版位置给了一席之地,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上看到了“解除好友”的名字。

在清一色全部都是“盘古”开路的娱乐媒体版面之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刹那间就变得显眼起来。

如果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媒体,哪怕不走寻常路,也很难在流量的碾压之中吸引到视线,但“娱乐周刊”是目前群众基础最顶尖的娱乐杂志之一,无论是社交网络平台的关注者数还是实体杂志的销量数字,都是名列前茅,影响自然非同凡响。

轰!

刹那间,熙熙攘攘的视线就进一步聚集过来。

在文章里,江士奇对电影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新颖的叙事方式只是一张华丽的糖果纸,但实际上,内核却是一个充满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当代故事。

导演巧妙地运营年轻人最为熟悉的新潮沟通方式构建出一个平易近人的观影环境,然后不知不觉地将恐惧深深根植在大脑深处。

毋庸置疑,这就是今年夏天最迷人的电影之一,不容错过。”

同时,文章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采访现场观众完成的,不像是杂志文章的撰写方式,更像是电视台直播节目的形式。

江士奇详细询问了他们知道“解除好友”的契机,以及在工作日一大清早就前来电影院排队观影的原因。

拼图,也就慢慢显露出轮廓——

这也是第一次有正式的权威媒体将“解除好友”与社会新闻热点直接挂钩,并且简单阐述了来龙去脉。

如果说此前只是登上热搜榜,转瞬即逝,不见得人人都能够看到;现在经过媒体正式报道,事情的普及率和传播率也就达到全新高度,有史以来第一次地、“解除好友”的名字登上了热搜榜。

效果,可见一斑。

而且,江士奇还真实记录了周一的观影热浪。

仅仅是周一这一天,“解除好友”就创造连续五场售罄的好成绩,下午和傍晚时段的三场也有六成左右的上座率,并且在晚场开始之后又回到售罄模式,一直到午夜场结束,真正向人们展示了络绎不绝的定义。

“目前,‘解除好友’只能在穹顶影院观看。”

文章的最后,江士奇如此表示。

其实,江士奇还有很多很多内容可以继续讨论:

比如如此优秀的电影为什么得不到大范围公映的机会?比如全民电影热潮的背景下冷僻风格电影的生存空间如何?比如“解除好友”引发观影热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好奇心作祟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等等等等。

但江士奇全部没有深入探讨,而是点到为止,反而让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显得意味深长起来。

“娱乐周刊”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解除好友”作为关键词杀入热搜榜就是最直接的反应,至少人们都听说了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然而影响力终究还是有限——

仍然是老问题,电影只能在穹顶影院观看,那么是好是坏、是喜欢是讨厌,全部都无法做出直观的判断。

不要说其他城市的观众了,即使是生活在兰川的观众们,跨越大半个城市就是为了观看一部电影的观众,终究还是少数。

没有办法,现实生活太疲惫太辛苦了,如果还要花费两个小时跨越整座城市去观看电影,那么还不如不看。

狂潮,想要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