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漕运(1 / 2)

加入书签

进入徐州,朱慈烺有两条线路选择,一是从徐州直接进入凤阳,经过滁州直达南京,二是从徐州进入淮安,经过扬州和镇江,进入南京。

朱慈烺毫不犹豫的选择进入淮安,尽管这条路线略微的远了一些。

在朱慈烺看来,淮安的地位远远强于凤阳,虽然凤阳被誉为大明王朝的中都,明太祖朱元璋是凤阳人,所以在朝廷看来,凤阳的地位很重要,强于淮安,凤阳设立了总督,驻扎有军队,其防御的力量不弱于南京,可淮安是大明漕运的集结地,漕运总督府设立在淮安,由淮安巡抚兼任漕运总督,其肩负的责任重大,北方尤其是京城粮食和诸多物资的供给,主要依托漕运,因为漕运的带动,淮安府的商贸异常发达,某些时候繁华程度超过扬州和苏州。

从一定程度上面来说,淮安是大明王朝的后勤基地,特别是在遭遇重大危险的时候。

朱慈烺异常关心漕运的情况,更加关注漕运兵丁。

漕运兵丁一直都是被忽略的存在,这一万多近两万人基本没有被当做军队,因为他们肩负的职责不一样,主要就是维护漕运的安全,而漕运愈来愈多的黑幕,让漕运兵丁助纣为虐,不仅仅不能够维护漕运的安全,反而借机敲诈,成为了阻碍漕运顺畅的最大毒瘤之一。

穿越的朱慈烺,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专门研究过明代的漕运,在他看来,漕运是大明王朝的命脉,朝廷异常重视,漕运的黑幕是全面的,涵盖到方方面面,由于漕运有着巨大的利益,在利益的诱惑之下,不管是各级的官府,还是诸多的商贾,甚至是依托漕运生存的百姓,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而漕运兵丁不过是某些权贵从中谋取利益的一环。

漕运总督表面上看,权力很大,可以统管漕运的一切事宜,朝廷为了漕运的顺利,将南直隶江北的府州县全部归于漕运总督管辖,不过实际操作的过程之中,漕运总督也会陷入到权力的旋涡之中去,毕竟他的上面还有太多的官员,若是这些人的利益卷入到漕运之中,那么漕运总督就无可奈何了。

对于朱慈烺来说,当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漕运依旧是生命线,他想要振兴大明王朝,想要彻底打败后金鞑子,就必须要依托漕运。

所以大规模全面的整顿漕运,势在必行。

想要解决漕运的黑幕也不复杂,抓住牛鼻子即可,那就是斩断伸向漕运的黑手,打造清廉的漕运总督府,塑造一支强悍忠心的漕运兵丁队伍。

当然,想要做到这些,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只要是牵涉到个人的利益,不管是什么事情,做起来都有难度,都会有激烈的冲突,甚至是流血。

朱慈烺不怕流血,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眼看着就要轰然倒下,如果这个时候依旧优柔寡断,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那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振兴王朝的机会,还有可能失去生命。

大队人马经过徐州州城的时候没有停留,朱慈烺仅仅是在长亭见了见徐州知州侯君昭。

见面的时间不长,说不上印象的好坏,不过大队人马路过徐州,留给朱慈烺的印象不是很好,徐州的流民数量多于兖州,且有部分徐州的流民前往山东兖州,这些流民不愿意留在徐州,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朱慈烺私下里了解过,徐州知州侯君昭,为官的声誉还不错,能力一般,崇祯二年的进士,不是东林党人,不过对于东林党人有好感。

朱慈烺对于南直隶的官吏持有谨慎的态度。

南直隶不同于北直隶,京城的官员基本都是掌握实际权力的,也是很容易得到重用和提拔的,南京的官吏提拔的机会少一些,毕竟南京六部和督查院的尚书、都御史都是靠边站的官员,要么是遭遇贬斥来到南京,要么就是没有多少的背景靠山,在南京混日子,或者说年纪太大了,难以承受高节奏的工作强度,来到了南京,再说南京距离京城的距离太远,京城有什么异动,传到南京需要不短的时间,这也导致南直隶逐渐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

不过南直隶也有自身巨大的优势,那就是经济。

南直隶是大明王朝最为富庶的地方,没有之一,南直隶的粮食产量占据了大明王朝的三分之二,其缴纳的赋税占据大明王朝的三分之一,因为富裕,所以士绅家族众多,读书人更多,考中科举之人比比皆是,故而在朝中做官之人也是最多的。

这就令南直隶的地位变得特殊了,东林党在南直隶诞生,党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东林党人抱成团,依靠集体的力量影响朝政,甚至是左右朝政,东林党领袖张溥,一段时间能够在南京掌控京城的局势。

大明王朝的读书人,尤其是南直隶的读书人,喜欢议论朝政,品头论足,仿佛他们若是做官了,就能够振兴大明王朝,就能够让天下太平。可惜这些读书人之中的人,真正做官了之后,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不仅没有能够振兴大明王朝,反而陷入到党争之中,成为东林党人争夺权力的工具,让大明王朝更加的衰败。

饱暖思**,南京的秦淮河,更是大明王朝最为著名的青楼所在地,秦淮八艳的名气,甚至大于很多朝中为大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

如果是和平时期,可以通过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