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曹魏两公主,诛贼(1 / 2)
琅琊诸葛氏,地方郡望家族,在汉末并不显眼,其祖上最显赫之人,也就是曾做过汉元帝司隶校尉的诸葛丰。
诸葛亮、诸葛诞都是诸葛丰这一脉的后人。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诸葛氏因为诸葛瑾侍吴、诸葛亮归汉,诸葛诞属魏而变得举足轻重起来。
高平陵事变后,诸葛诞因与夏侯玄交情甚睦受到猜忌,遂于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昭,后兵败被杀,夷灭三族。
这样一个地位重要,又与司马氏有隙的魏国重臣,刘封自然要极力拉拢。
若是没有诸葛亮的这封信,要联系上诸葛诞还颇不容易,而有了诸葛亮的举荐后,刘封可以直接给羊祜下令,让他在联络王凌的同时,再和诸葛诞尝试联系下,看看能不能鼓动这两个魏国重臣一并起事。
一加一大于二。
要想对付狡猾无比的司马懿父子,单靠王凌、诸葛诞肯定不行。
和刘封交待完联络诸葛诞之事,诸葛亮心愿了结,公事上面已经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元通,大汉实现统一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你能收复长安,也一定能收复洛阳,我会在九泉之下等着这一天到来。”
诸葛亮看到黄月英将小刘瑛带了过来,隔代亲的喜悦涌上心头,让已经油尽灯枯的他又支撑了有十余日。
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和黄月英在梁父岩上弹琴赋诗,和小刘瑛在五溪岩畔欢笑相聚,和诸葛均畅谈兄弟之情。
刘封和姜维离开茅舍,在隆中谷口驻扎下来,师兄弟两人难得聚在一起,有许多话要彼此诉说。
“伯约,你这一路之上神情郁郁,可是在责怪我对河西不重视?”刘封轻抿了口清茶,向姜维作了一个请字,问道。
“大师兄,秃发鲜卑、氐羌流民最近在河西和陇右甚是活跃,要是不加以严惩,假以时日,这些杂胡将会累积成后患,到时西北不靖,关中不安矣。”
姜维慢慢的点了点头,他确实有些不快,这一次回转长安,就是想和刘封好好的叙上一次。
蜀汉收复河西走廊,重新打通通向西域的商路,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姜维本想着刘封会继续用兵向西,效仿当年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但刘封却没有这么做。
“伯约你来看我们大汉的疆图,从我们所在的襄阳向四方直线看起,有两条长线,其一向南,可抵交州涨海,其二向西,直指郭煌西域。”
“同时还有两条短线,分别是北和东两个方向,北面我们大汉兵锋就在南阳郡,再往北就是魏国都城洛阳。东面是吴国的江东,那里距离我们路程更短.....。”
“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在内有魏、吴两个强敌的情况下,劳师远征不是明智之举,也无法得到朝堂众臣和天下百姓的认可。”
“只有先解决了眼前的对手,我们才能效仿汉武牧鞭,直指西域大漠,彰我大汉之威。”
刘封细细的和姜维解释蜀汉国策的变化,希望得到姜维的理解,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接下来,刘封的主要精力,将放在解决魏、吴两个对手上。
西北方向,能够帮助刘封分担压力的,唯姜维一人而已。
师兄弟两人抵足而眠,相互之间的误会渐渐消除,几日后,从隆中茅舍传来消息,诸葛亮于夜间安然长逝。
刘封和姜维进了谷中,见诸葛亮最后一面。
只见恩师眉眼舒展,神态安详,往日郁结于眉心的川字纹路也已消失不见。
黄月英和诸葛果、诸葛乔、诸葛均等皆是一身缟素,守在诸葛亮的灵枢旁,刘封和姜维换过素衣,执后辈弟子礼于灵前。
按照诸葛亮生前之托,后事一应就简。
这一次也就没有惊动其生前的丞相府一众下属和将领。
料理完诸葛亮后事,刘封和姜维依依作别,一个从武关道向关中、陇右方向而去,一个则要留在襄阳,主持对魏对吴的战事。
争霸天下,各凭手段。
刘封出招,司马懿父子接招。
以往魏国攻、蜀汉守的形势,渐渐变成蜀汉攻、魏国守的态势。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司马懿遣了司马师联络匈奴、鲜卑等诸胡,想要组成联军奔袭刘封的关中后路,而刘封则未雨绸缪,早早让姜维坐镇凉州,做好了防范诸胡入侵的准备。
——
羊祜在泰山郡一带游历,联络族中士子,同好友人,游说他们归附蜀汉。
在司马懿父子的强压下,能够有勇气投奔蜀汉的人并不是很多,更多的人选择观望和等待,希望秦王刘封能带兵打过来,然后他们再伺机反正。
这也无可厚非。
人的趋利选择就是如此。
这些观望的人中间,诸葛诞也在其中。
在收到诸葛亮的劝降信后,他好生犹豫了一阵,一度曾经想和王凌、令狐愚一起密谋拥立曹彪,但在仔细盘算了一番后,诸葛诞又放弃了。
诸葛亮只是堂弟,并不是亲弟。
所以,诸葛亮在蜀汉做丞相,不会影响到他诸葛诞在魏国的仕途。
与诸葛诞的犹豫不决相比,王凌则要坚定的多,在接到郭淮夫人王氏的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