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年(1 / 2)
建安五年(200年)春,南安县翠阳亭。
今已至二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翠阳亭的少年何平,一大早即背着母亲为之亲手缝制的书包,离开家舍,往两里外的庠序进学。
何平今岁已有十二,正是读书好年华。
他本姓王,因自小与外祖父生活,故早数年随外祖父姓何。
何翁本是猎人出身,何平实于这些年来,跟着外祖父和几个舅父,也学的不少武艺,身个渐长,丝毫看不出十二三岁的年纪。
遥望漫山遍野的田地,到处都有人耕作,何平笑着同乡邻打招呼。
早两年,翠阳亭并不像今日这般人多。
实然前岁爆发的疾疫,两年以来,于官寺和百姓共同努力,终于在去岁秋末得以清除。而如犍为相邻之巴郡,又有地方乱生,本地不宁,在南安本地优良的政策下,很多大族开始南迁。
就如王平进学的庠序之内,依他与同窗相聊所知,有从巴西郡来的,亦有巴郡前来之士家大族。
成都州府亦知晓人口流失之现象,企图说服拦截,但岂能抵得过滔滔人浪?
何平虽年少,但性格早熟,颇好兵事。于那位时常与之唠嗑的林夫子言语下,明白不少道理。
两里路,其实并不算漫长,此时朝阳初升,抬头望去,正是心潮澎湃时。
何平望着不远处的庠序,感慨万千。无论父族,还是母族,都是夷人之后,本依附于当地蛮王。
若非当年外祖父心血来潮之脱离,他不会在南中这等优渥之地生活,更不会以贫寒之身,能够求学念书。或是像父辈一样,成为猎户、农夫,终而一身。
是谁带给他何平这一切?
又是谁给南安百姓,给南中百姓,带来这一切美好生活?
是安南将军。
也就在他停步的这一处田亩,何平不由得想起数年前的那个冬日,见到的高大身影。
当下益州局势微妙,尤其处于安南将军和益州牧对抗前沿,有人言之,两者或将爆发战事。
賨人崇武重义,作为巴西賨人之后。
何平并不惧怕,小小的心里,早就埋下了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等年长两岁,即投入安南将军帐下,保卫家园。
远隔千里之外的滇池,刘釜一大早在许汲等人陪同下,往农舍巡视。
一年之计在于春。
自前岁十一月,他完善各曹府吏,督管诸郡之事后,于农商两方面,花费了巨大心血。
尤其于农事上,为了将粮草牢牢把握于自己手中,养活南中百万人口,刘釜大力发展农械,并以农吏于各处走访,推广事宜地区种植的农作物。
仅去岁一年,在迁移入南中的汉户百姓推广帮助下,联合走出深山,开垦农田的夷人家户,实现了南中产量之翻倍。
农事之中,粮食只是一方面,集中畜牧养殖,是另一个方面。
同时为了发展南中经济,让南中百姓能得到更多结余之财,提高生活水平,刘釜还让长史杜微亲自抓好蜀绣、茶叶等物生产之事。
对于移民之事,刘釜也没有停下脚步,自去岁开春开始,至去岁年末,又有将近二十万之涌向交州之流民,为之转移到南中多郡之内生活安顿。
然,无论是民生治理,还是军队建设,早让刘釜前岁从南中大族手中获取的财物消耗一空。
好消息是西南商路之运转,外有蜀内之商品买卖,在一年半载缓冲之下,开始为官寺供给大量赋税,这位各方运转,提供了巨大动力。
南中于刘釜治理下,暂时置身于战局之外,同刘璋陷入平和,大力发展。
但是于南中之外,却并不太平。
建安三年夏时,袁绍率大部人马南下,发动白马之战,让北方最庞大的两个军事集团开始了台前之剧烈对抗。
战争前期,因曹操处于兵力弱势,加上战线漫长,另有孙刘联盟之进攻,无力全数阻挡,导致袁绍军势如破竹,在去白马之后,不断深入曹操所占之腹地,一步步逼近许都。
当年十二月,在于前数月内,阻挡孙刘进攻后,于封丘之所,回转过来的曹军集中优势,以灵活性背后袭击袁绍各路兵士,并于荀彧谋划下,引敌深入,连斩袁绍帐下数名大将,但因后方受挫,后勤太长,使得袁绍部攻势减缓。
此后数月,双方一直僵持不下。
去岁七月,袁绍部重整兵马,聚大兵再次取许都。
于官渡,上演了让刘釜熟悉的官渡之战。
此战之中,于曹操帐下诸谋士商议下,于各部将齐心协力下,袭击粮草重地,谋士淳于琼阵亡,又有多路将领投降,大军溃退,由此完成了袁绍部又一次重创。
官渡之战之惨败,不仅是折损十多万大军,以及谋士将领那般简单。此战不仅未胜利,还直接让袁绍好不容易有的一些积蓄消耗一空,冀州之内,再有乱生。
因过度的处于战前,袁绍本人若非有颜良拼命护送,差点被冲阵的典韦生擒。
心神巨动之下,袁绍本人自晓大势已去,悔不当初,不得不率残部退回,以平后方之乱。
此战方一结束,获得战局情况的诸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