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一边倒的巷战二(1 / 2)
蒋秉忠人生中第一次获得了独立带兵的机会。心里非常激动。
他在中间的队伍里,手按刀柄。手心里都是汗水。
前面都是先锋。他在中部指挥。一切顺利,两个蒙古千夫长是真的投降。他们交接了
他去京营前,崇祯亲自在武英殿召见了他。皇帝亲切的和他叙话。历数蒋家家史。把蒋秉忠感动的热泪盈眶,当时就指天发誓,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蒋家人,是真正的草根出身,定西侯的第一代是蒋贵,此人的人生极为传奇。拿到后世,编剧都不敢这么编。有时候现实永远比剧本还离奇。
他最初家里穷的,饥一顿饱一顿的。后来跑到燕山卫当兵,才算吃上了饱饭。他没赶上太祖起兵,也没赶上成祖靖难的早期容易里立功的时候。
他在成祖靖难中期加入,算是有所小成,仗着自己雄伟多力,善骑射,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毕竟靖难早期,燕王部下死伤惨重,其实只要能活下来,多少都能混个官坐。要是有战功,升职还是很快的。
永乐朝,他从士兵起家,混了个卫指挥同知,和杨凡一样在卫里,没啥实权。毕竟在那个时代,掌握实权的职位都是需要有背景的。
到了宣宗朝,机会来了。朱瞻基南征交趾、北伐蒙古,他积功升为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这次不一样了,只要明朝的官职带着掌某某事,都是实权官员。
三十多岁去四川镇压藏人诸部叛乱。他在四川和云南对西藏和康藏、松藩的长期战争中,屡立奇功,逐步升迁。先后升任左右参将,再进北直隶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候,再讨伐松藩,升副总兵,总兵。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蒋贵,正统三年(1438)封定西伯。正统七年(1442),进封“定西侯”,予世袭。正统十四年(1449)卒。追封泾国公,谥“武勇”。
这人完全是在和平年代,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路硬生生杀上来的。因为他深知阶层跃升的不易,所以对子孙的教育和培养非常严格。他的后代在大明的勋贵里,是极少数没有纨绔子弟的家族。
他家的历代侯爷,多次挂平蛮将军、平胡将军、征羌将军大印,和杨凡的征西将军一样,都是特殊等级的将军。
第三代蒋琬修筑北京外城。
第四代蒋骥掌管京营,配合于谦,把京营改组为十二团营。
其他几代,多次任职提督京营绒政,即京营总指挥官。是掌握京营实权的几个家族之一。
很明显,崇祯这是想在杨凡把京营练出来后,重新启用定西侯一脉执掌提督京营绒政一职。
杨凡早就知道,自己就是个干活的,染指京营别做梦了,洗洗睡吧。
交接了城门后,十九个百人队在试百户的带领下,手持这两天在望楼上测绘的城内地图,迅速分散开来。向着各处挺进。
蒋秉忠则带领京卫武学营的一千五人作为中军策应。毕竟这些都是军官种子,不能真的投入一线战斗。
两个千夫长交出城门后,立刻带着自己的人马出城去见杨凡。
很快城里的蒙古人就发现明军进来了。他们没看到明军从城墙上翻进来,立刻明白了,是有人打开了南门。他们咒骂着敖登和布里奇这两个叛徒,一边赶紧派人去给尹比利大人和奥格尔大人报信。
这两天明军不在状态的打打停停,也麻痹了他们。没想到自己一方有内鬼,而明军也来真的了。
此时,他们纷纷拔出弯刀,和冲进来的明军战在一起。
此时,每隔百人队立刻变换队形。前面第一排是刀盾手,第二排是长枪手。第三排是钢弩手。每个小旗为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
三个刀盾手在前组成三角队形,四个长枪手在后。分别从盾牌间隙和盾牌两侧刺杀。小旗在中间指挥,他身后两个钢弩手负责射击。
按照明军编制,一个百户一百一十二人。下设两个总旗。每隔总旗下设五个小旗。
此时,每五个小旗组成一个五边形的组合阵攻击前进。而百户带着下属在后面指挥,后面是第二个总旗断后。
这样十九路进攻之下,城内的街道基本都被堵死了。
蒙古人装备的只有弯刀和弓箭。另外有的人有钉头锤和狼牙棒、骨朵等打砸兵器。他们都是散兵作战。全凭个人勇武。
这时候,他们看着这些乌龟阵,一时间有些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了。
大明盾牌这些蒙古人都熟悉,毕竟边境上总是在冲突。像是手牌、挨牌、燕尾牌、藤牌、无敌神牌。统统都见过,也知道怎么对付。不过这次这些人的盾牌居然是包钢板的。
蒙古人都惊呆了。钢铁多重啊,怎么挥舞的起来呢。要知道盾刀兵是不着甲的。就是因为重量的原因,着甲后,可就挥舞不动盾牌了。盾牌和铠甲都是属于防护作用的,所以,只能二选一。
可这些盾牌明显很轻。明军用着并不费力。
这些都是1.5mm的回火硬化的钢板冲压出来的。一次成型。很薄但是足够防御这个时代的弓弩和冷兵器了。十米外挡住三眼铳也是没问题的,但要是重型火绳枪那就没戏了。这东西可不是盾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