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茶(1 / 3)

加入书签

天,有点阴。

细细密密的小雨已经开始轻轻漂落,“玉龙旗”大赛的余热本还未褪去,但在这看起来压抑的天气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想出门了,毕竟谁也说不好会不会突然下大雨。

对此,福冈市地方政府连声骂晦气,游客们憋着不出门,这损失的可都是钱啊,是福冈市的GDP,是他们地方政府的税收啊!

有些人因为不确定的天气而不想出门,有的人却是下刀子也要去赴约,赴一个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约,因为这个约,他已期盼多年。

酒店房间内,北山浩一用娴熟流畅、自然从容的手法泡着茶。

东瀛的茶艺非常繁琐,一般来说一定要在专门的茶室进行,茶室的装修也有特定的要求,茶室的布置和设计,茶室内茶具的摆放等等,甚至进入茶室要迈哪只脚,都有很严格的讲究,任何一步都不能有偏差,很有东瀛一直在强调的“工匠精神”。

北山浩一出身东瀛望族,北山家在幕府时期就是上流武士家族,地位极高,也曾是数代幕府将军的座上客,传承到现在,足可以称得上一句历史悠久,家学渊源。

他本应该去学习东瀛茶艺的那一套的,但不知怎的,相比于将每一个步骤都限制得死死的东瀛茶艺,北山浩一更喜欢做起来没有太大拘束的中原茶道。

东瀛的茶艺也被东瀛称之为茶道,但北山浩一认为东瀛茶艺匠气太重,称不得“道”,唯有中国茶道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颇得道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真意。

而从中原传入东瀛的茶道之所以会发展成现在这般模样,实际上和东瀛特殊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瀛系一岛国,受限于地理环境形成了海洋尚武文化,但又因为处于中原文化影响圈范围之内,受中原文化影响深远,没有成为类似同时期西方文明那般的海盗文明,更由于岛国自然环境极不稳定,所以封建礼教尤其是思想等级制度被东瀛完全贯彻。

虽然据东瀛两部著名历史书籍《古事记》与《东瀛书纪》记载,东瀛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后世还把这一天定为东瀛的“建国纪念日”,但实际上,自绥靖天皇以下的八代天皇似乎都不存在(即“阙史八代”),第一个将最高统治的称呼由“大王”改为“天皇”是东瀛天武天皇。

当然,这种对于自己国家文明的美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正让人感到迷惑的应该是隔壁高丽,瞎认祖宗,以三杆子打不着的高句丽为中心构筑高丽历史体系,将古代中原包括帝喾、帝尧、帝舜等上古五帝认作古高丽部落首领,到了现代,更是不要脸地从一本野史《三国遗事》(由高丽时代僧侣一然所编撰,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为记述对象的野史,和中原三国没关系)中寻章摘句找到了一则神话传说,并将这则神话传说当做了自己文明的起源,试图从文明起源上摆脱中原的影响。

在一开始,这则神话传说虽然被编入教科书中,但被著明是“据说”,也就是他们也不认为这是真的,但是在2007年后,高丽启用新版历史教科书,将“据说”两个字都被删除了,那则神话传说赫然成为了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

这不止不是人间的操作,这简直不是阴间的操作!

看过高丽这种突破下限的操作,东瀛这点对于文明起源的美化就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了。

这不是一个比谁好,而是比谁更那么不烂的世界。

说回东瀛,在天武天皇之前,虽然公元四世纪大和国就统一了东瀛,形成了现今东瀛皇室及制度的雏形,但因为之前东瀛一直都是氏族部落制度,东瀛的实际统治者还是以苏我氏为首的几大氏族,东瀛皇室的权力处处受制于那些大氏族。

公元七世纪,东瀛皇室发动政变,消灭苏我氏等大氏族首领,成功夺权,成为东瀛无可争议的实质统治者,天武天皇正式改“大王”为“天皇”,同时改革东瀛制度,根据中原唐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实行“大化改新”,先后派遣十几次规模巨大的遣唐使到当时的大唐首都长安学习,至此,东瀛才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而“大化革新”也和近代将东瀛从封建社会推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明治维新”并称为东瀛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改新”后,东瀛差不多是照搬了当时唐朝的政治体系,仿造长安建造奈良城不说,很多官职连名称都没换就这么被东瀛用着,神还原,考虑到当时也没有版权这个说法,东瀛的这种行为也没什么好说的,说不定唐朝知道了还会会心一笑。

当时的东瀛全面学习唐朝,基本可以算作一个“小唐朝”,但唯独有一样非常致命的东西,东瀛却没有向唐朝学习,那就是“科举”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东瀛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威胁下,东瀛人民对于稳定有着极端的向往。

对于稳定的极端追求使得东瀛极端认可稳固甚至是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任何天灾人祸带来的不稳定,都比不上社会等级制度崩坏带来的不稳定。

中原传来的社会等级思想被东瀛视作维持社会稳定的铁律,所以也就不允许“科举”这种给底层人民用以上升的渠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