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越南老板的聚宝盆:再到越南(1 / 1)
很可惜。
我并不是狗,也没有一个能闻出宝贝在哪里的鼻子。
不过我最后还是跟着马兴文一起去了越南。
我去越南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堂哥让我一定要帮他。
我走私文物基本上就靠我堂哥,所以我欠我堂哥的很多人情。不听他的,感觉有点说不过去。
二是马兴文说,去越南纯属尝试,就算找不到也没事。
这句话让我没有什么压力,我才答应了他,一起去越南。
我们准备了两天,就出发了。
我们是冬天十一月份的下半月,坐飞机去的越南北部。
北部是山区,气温会比较低。
但是即使如此,也有十多度。
我们两个下了飞机之后,穿着一件长袖就可以了。
离开机场,途中坐了汽车和三轮,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原来,父亲和伯父的故事中的“那个地方”,真实名字叫下河村。
当然这是我瞎编的,真地名我肯定不能告诉你们。
下河村在几十年前还算是富裕的,但是后来没跟上越南的发展趋势,结果反倒成为了附近有名的穷村子。
也得益于这个原因,三十多年了,马家的蜡烛店依然没有被拆掉。
到了下河村,我发现这里确实挺落后的。
村里被分为老房区和新房区。
新房区的建筑还算新,而老房区的房子我只能说她们像文化古迹了。
马兴文带着我到了蜡烛店,那是一座位于老房区的双铺面一层土平房。
墙上的很多地方都已经脱落,露出了建造房子用的方形土块的角来。
马兴文每年都会过来一次,所以房子是老的,但是锁却是新的,而且是中国制造。
他打开了门,让我进去。
我在蜡烛店里走了一圈,发现里面空空入也。
马兴文说,当年搬走的时候,能带走的,都让下人给带走了,带不走的,就都送给了隔壁或者附近的中国人。
我来到店后面,真的找到了几口大缸。
也许我父亲和伯父之前就是躲在这几口大缸中的其中一个,才留下了一条小命。
我问马兴文,这些大缸是来装什么的。
他说是用来装制作蜡烛用的牛羊的脂肪。
我又跑到门外,看了看顶上,发现真的有两个可以挂灯笼的钩子。
不过已经生了锈,感觉一碰就会掉下来。
我问马兴文,现在中国人在越南还有门外挂灯笼的默契吗?
他说没有了。现在中国人没以前那么团结了,在越南,中国人不欺负中国人就不错了。
还有就是,现在越南人也基本知道红灯的事情了,挂了也没用。
还不如组个唐人街,聚在一起比较实际。
第一天舟车劳顿,我们两个不打算有什么行动,而是先休息,在蜡烛店里住上了一晚。
当天的晚饭吃的是炒饭。
越南的米很干,不容易黏在一起,特别像泰国香米,炒起来特别的香。
我说:“当地的米真香!”
马兴文说,这米不是当地的。是从越南中部沿海卖过来的。越南北部多种蕃薯,玉米。
下河村种的多是蕃薯。
以前他在这里,米少蕃薯多,吃得他看到蕃薯就怕。
当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问马兴文:“你跟这里越南人熟不熟?”
“不怎么熟,怎么了?”
“你明天能不能在当地找一个向导来?”
“为什么要找向导?我会说越南话啊。”
“我知道你会说越南话。但我要找的向导,是熟悉当地山上环境的,准备让他带着我们上山去。”
“上山?为什么?我们到越南,不是来调查附近十里八乡的老平房的吗?”
“你听我的,照做就是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