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可不可问(6 / 11)

加入书签

》:“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

[23]《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子干归,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24]《韩非子·十过》:“奚谓小忠?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於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坚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於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故坚谷阳之进酒不以雠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25]《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6]《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27]李世民《帝京篇》:“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28]《亢仓子·贤道》:“祭公问贤材何从而不致,亢仓子曰:‘贤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天子静、大臣明、刑不避贵、泽不隔下,则贤人自至而求用矣。’”

[29]《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三·萧钧传》

[30]《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1]《孝经·纪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32]此故事出自《拉封丹寓言诗》中《狮子、野狼与狐狸》一篇,略有改动。

[33]《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34]西汉陆贾所著,向汉高祖论述存亡之徵的政治论文,凡著十二篇,号曰“新语”。

[35]《南风》之诗,相传为尧舜所作,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36]《新语·无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37]《紫藤树》,李白诗。

[38]《国风·邶风·击鼓》

[39]《晋书·列传第二十八·周处传》:“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沈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40]《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41]《圣经·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略有改动。

[42]《论语·尧曰》:“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3]《后汉书·杨震列传第四十四》,原文为:“今殿前之气,应为虹蜺,皆妖邪所生,不正之象,诗人所谓蝃者也。于《中孚经》曰:‘蜺之比,无德以色亲。’方今内多嬖幸,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是以灾异屡见,前后丁宁。今复投蜺,可谓孰矣。”

[44]绿松石,因从西域进口过来,中国古代称之为突厥玉。

[45]蜚廉生恶来,恶来为周武王所杀。后蜚廉生季胜,造父为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