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移支国主动归附(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华朝国庆阅兵式的盛大举行,那军容强盛、庄严宏大的场面,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面前。雄伟的洛阳黄河大桥竣工,更是如一座丰碑,屹立在黄河之上,见证了华朝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

这两大盛事,如同春潮般涌向四周,波及至那些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国家与部落,在一些华朝商人有意无意的宣传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归附思潮。

华朝的强盛,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周边小国的贫弱与渺小。那些曾经自视甚高的国王与部落首领,在华朝的辉煌面前,不禁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在这股浪潮中,部分眼光独到的中下层商人与渴望更好生活的老百姓,成为了这股归附潮流的先驱。他们想象着,若能成为华朝的一份子,或许就能摆脱当前的困境,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们向往着华朝那令人羡慕的文明成果与生活质量,渴望着能够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国家的国王与部落首领而言,归附华朝并不是一个轻易能够做出的决定。

他们享受着无上的尊荣与特权,一旦放弃独立,归顺华朝,意味着他们将失去这些特权,甚至可能屈居人下。

这对于习惯了高高在上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然而,在这众多犹豫不决的国王或部落首领之中,移支国王沙米尔却成为了一个例外。

他的王位,是在上一任国王不幸遇难于匈奴之手后,由华朝助力复国才得以继承的。因此,他对华朝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和依赖。

移支国,这个远离丝绸之路的小国,曾因试图借匈奴之力洗劫邻国蒲类国而招致灭顶之灾,国王一家被杀,人口锐减至两千余人,国家元气大伤,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沙米尔继位后,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民心涣散的国家。他深知,如果不做出改变,移支国将永远无法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困境。同时,上一任国王引狼入室招至大灾的决定,也让沙米尔家族的威望受到了严重打击,沙米尔的国王位置并不稳当,暗地里暗潮涌动。

当使臣带回华朝国庆阅兵式的盛况与华朝日益强大的消息时,沙米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明白,归附华朝或许能够为他和移支国带来一线生机。

经过数月的权衡利弊,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归附华朝,以换取更加安定的生活。

沙米尔召集了最亲信的几位大臣,进行了一场密议。在昏黄的烛光下,沙米尔缓缓道出了自己的决定。会议室内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随后是激烈的讨论。

大臣们或忧虑,或担忧,心思不一。他们担心归附华朝后,移支国会失去独立地位,王室的特权也会受到削弱。

然而沙米尔却坚定地认为,归附华朝是移支国唯一的出路。他耐心地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并承诺会尽力争取华朝的支持与保护,以确保大家的原有利益不受太大损害。

反而,在华朝的保护下,他们和家族的人身安全才能得到保护,不会被未来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反叛者杀死,并跟随华朝一起,将家族延续下去。

在沙米尔的坚定意志下,大臣们最终达成了一致,决定向华朝递交国书,表达归附之意。

国书的撰写过程异常谨慎,沙米尔亲自参与了国书的起草工作,他既表达了移支国对华朝的仰慕与归附的决心,又巧妙地提出了希望华朝能够给予一定支持与保护的请求。

这份国书不仅承载着移支国的未来命运,更寄托了沙米尔对移支国的责任感。

当这份承载着移支国未来命运的国书被精心封装,交由特使之手,踏上前往华朝京城洛阳的漫长征途时,沙米尔的心中既有释然,也有忐忑。他期待着华朝的回应,也担心着未知的未来。

太平十一年(204年)三月,春意盎然之际,华朝京城洛阳,皇宫内,张循正端坐在龙椅之上,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当那份来自遥远西域的国书被呈到他面前时,张循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是难以掩饰的喜悦。

移支国的主动归附,不仅是对华朝实力的认可,更是其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胜利。张循深知,这背后离不开华朝强大的国力和威望的支撑。

他当即派遣吏部、户部重臣携带圣旨与丰厚赏赐,前往西域,正式接收移支国的军政大权,并宣布移支国正式成为华朝的一部分。

为了彰显华朝的大国风范与对归附国的关怀,张循还特批了大量物资与工程机械,准备援助移支国的重建工作。

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帮助移支国迅速恢复元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进一步巩固华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华夏旬报》《司隶日报》等各大报纸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大篇幅报道刊登了移支国主动归附华朝的盛况。报道中详细描述了国书的递交过程、张循的喜悦之情以及华朝对移支国的规划。

同时,还不乏对移支国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华朝此举深远意义的解读,这些报道迅速在华朝民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他们纷纷赞叹华朝的包容与强大,对移支国的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