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驻扎雨林(1 / 3)

加入书签

至于亚马逊森蚺也是不容小觑的存在。

“看过《狂蟒之灾》的朋友一定会对影片中的巨蟒有深刻的印象,这样凶神恶煞的物种就是以亚马逊森蚺为原型。

森蚺天性喜水,但是它也经常出现在丛林中捕食猎物,因此有人推测在丛林深处失踪的人们可能是葬身蛇腹。”

它们能长到十米长,体重能达到五百斤,依仗着庞大的身躯可以利用自己的蛮劲毫不费力地吞食掉一个成年人甚至皮糙肉厚的黑凯门鳄,捕食手段更是残酷。

它们利用自己的庞大身躯缠死猎物,如果在森林碰到这种庞然大物的话,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至于美洲豹它是生存在南美洲最大的猫科动物,身上的花纹比较像豹子,整个身体的形状又比较接近虎。

它们经常在热带雨林中游走,几乎站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主要捕食小型凯门鳄和庞大的森蚺,体型能达到一米八高,重三百多斤,咬合力更是高达1100多斤,比老虎狮子还要大。

巨大的咬合力,让它在捕食猎物时根本不用挑地方下口,只需一口就能咬碎猎物的头盖骨,落到它口中的生物就不要想着活着逃出去。

美洲豹的恐怖之处就是它不仅擅长攀爬奔跑,还擅长游水,活动范围能达到60公里。如今因为人类的定居地扩大,森林砍伐严重,使美洲豹失去了原来的三分之二的栖息地。

随着活动面积减小,人类和美洲豹相遇的频率也逐渐增大,因为美洲豹不刻意攻击人类所以在原住民心中深受尊敬。

如果问美洲豹和狮子、老虎相比谁更强?在捕食方面,老虎狮子不一定比美洲豹强,虽然在体型上美洲豹可能比不上老虎狮子,但是在凶猛敏捷和爆发力上美洲豹可能会略胜一筹,毕竟美洲豹是要经常挑战森蚺和凯门鳄等凶猛生物,但是如果单挑的话美洲豹可能没有胜算。

危机四伏的亚马逊热带雨林除了野生动物之外,一般人不敢进入雨林深处探险的另外两个原因是天气和疟疾。在《荒野求生》中讲述了一个在热带雨林求生的知识点,就是在雨林的河中行走时,当河水变得浑浊时就需要马上离开河流。

雨林内部的特殊环境,还有许多没有发现的生物,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未知的危险。

实际上除了广袤海洋中的藻类之外,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维持地球碳氧平衡的重要力量,因此,以亚马逊森林为代表的热带雨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之肺”。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强,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在不断地被焚毁或者砍伐,面积不断萎缩,森林质量持续下降。据研究,100年来,全球已经有超过20%的热带雨林完全消失,另外还有10%的热带雨林正在遭受着高温、干旱和烈火的考验。

作为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强的亚马逊森林,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其固碳能力逐渐下降,今年有研究团队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结论,亚马逊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已经低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已经“悲哀”地成为一个“碳源”了。

在正常情况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由于其植被覆盖度高、物种丰富、光合作用效率高,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释放氧气,能够高效维持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同时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是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系统紊乱,热带雨林也能够进行有效地调节,所以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制氧机”、“过滤器”和“稳定器”。

然而,在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引发了诸如水资源分配不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局部干暖化加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有的这些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来说,改变了其赖以稳定存在的根基,原本潮湿、肥沃的热带森林,正在向质量下降、面积萎缩、生物量降低的方向发展,其固碳能力也跟随着下降。而一旦森林发生火灾或者被砍伐,那么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固碳成果,也将在一瞬间崩塌,重新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

如果从越来越干暖化的自然条件变化出发,一旦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出现树木死亡、林分下降的问题,那么就将演化过渡到一个新的状态,就像非洲大陆干燥、生物量较少的稀树草原。在这种自然变化的影响下,原本作为地球上野生动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热带雨林无疑会逐渐地丧失“地球之肺”的功能,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推动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地球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整体温度的提升,已经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目前看,这个问题对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也带来了麻烦,而且影响在不断地加速。

从目前来看,地球各大洲的热带雨林,面临的情形都有所不同。例如,亚马逊森林的生产力正在显著下降、水土流失量更多;非洲热带雨林发生火灾的频次较多;中国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生产力,反而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来自于近年来生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