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甜皮鸭(1 / 2)
俞悦是去卫生间了,设备就随意摆在桌上,老祖宗们知道她是什么德姓,所以也不管她。
有人已经建了茶文化爱好者的群,华夏人就算不爱喝茶,也都多多少少被长辈熏陶,了解过一星半点,
更何在古代,喝茶基本都叫做茶艺或者茶道,能和艺术搭边的文化,基本都脱不开一个“雅”字。
所以茶艺群聊很火爆,有人看挤不上就干脆建了二群、三群,然后这里开始变成茶艺爱好者的天堂。
俞悦回来的时候,已经建到三十六群了。
俞悦:“”
大家真的都好热情哦。
作为被观众放养的主播,俞悦反过来也放养她的观众们,她也不管他们,反正她对这玩意确实不太感兴趣。
解决完人生大事,俞悦坐了一会儿后继续在古镇里走走逛逛,然后看到一家陶瓷店铺。
俞悦想起来自己刚刚没有说完的那个话题:“我刚刚说这里的破是那种很亲切的破,可能有人不太理解。
就是那种如果没人管,如果这里没有变成景点,那么它最后就会只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那种破。”
九州一色的霜: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朝气,因为它留不住年轻人,对吧。
俞悦:“!是的!九州老师真是我的嘴替!!!”
草莓奶糖:这是华夏大部分小县城的现状吧,其实这里还好,起码它能开发旅游业。
明月松间照:是呀,多的是那些完全没有旅游价值和其他工业价值之类的县城,开发都不知道从何开起。
换言之,全华夏不知道还有多少小县城,里面的老人和孩子还是只能孤独地在家等待青壮年反哺老人哺育儿童。
这个问题现在有些沉重,也有些无解,俞悦只能选择乐观地看待,毕竟这个国家还很年轻,不是吗。
古代许多百姓们不太懂后人为什么大多都选择背井离乡,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一起不好吗。
不过许多人转念一想也就明了了,俞悦已经带他们看过后世的许多地方,城市和城市之间也是有差距的。
比如四川,成都和现在的乐山差距就不是一般的大,想必是年轻人在家乡已经看不见希望了,于是只能向外谋生。
如果有选择,他们当然会选择安安稳稳地待在家里,陪陪老人带带孩子难道不开心吗,可谁来养家糊口呢。
就好像身在古代的他们,如果有选择,谁又会想把自己乃至儿孙世世代代卖身给地主做奴隶呢。
说到底都是向外谋求发展罢了。
俞悦不再多想,她走进了那家陶瓷店铺,然后成功被眼前花里胡哨的陶瓷制品吸引了。
俞悦一眼看中其中一个陶瓷狗狗,是只中华田园犬,小狗正躺在地上露出肚皮,仿佛在说:快来摸我呀!
俞悦完全抵抗不了可爱小狗,直接加入购物清单,她一路走一路拿,除了最后结账的时候一脸肉疼别的看起来都很不错。
俞悦逛完了,又找了家茶馆重新坐下数自己的战利品,这里的茶基本都是10元一杯,还送个座位,俞悦觉得老划算了。
观众们看她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抖出一堆陶瓷,有窸窸窣窣的丁零当啷的响声,俞悦献宝似的一件一件在镜头前面晃。
有长得很奇怪的蓝脸大耳朵的大头小人;有绿了吧唧把手还曲里拐弯的马克杯;有同样是小狗元素的耳钉;还有镶嵌在一堆银丝里的异形项链等等等等。
总之主打一个丰富多彩,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有,俞悦给大家看完以后又很有耐心地一件一件包回去,然后邮寄。
等寄完以后,她像完成了什么重大心愿似的松一口气,然后又开开心心地继续在古镇里瞎溜达。
溜达了一会儿,没到饭点,但俞悦路过了一家卖甜皮鸭的店铺,她觉得这就是她今天的午饭了。
俞悦进店要了半只鸭子,老板甚至是现卤现炸的鸭鸭,俞悦围观了一次老板给鸭鸭淋糖,只能说强迫症患者极为舒适。
俞悦:“谁懂,我已经开始分泌口水了。我感觉这种鸭子一定要是趁热吃才最好吃,凉了再热就没那个味儿了。”
担心鸭子会有些腻,俞悦还从隔壁店铺点了个炒饭,可能是不是节假日又没到饭点,没什么客人,所以老板炒得很快。
俞悦依旧要了瓶矿泉水,她吃饭奉行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有汤或者饮料,这两天她除了矿泉水什么都不想喝。
菜都上齐后,俞悦迫不及待咬了个鸭腿,相机甚至能清晰地捕捉到鸭鸭在她齿间的喀嚓声。
这个声音胜过一切描述,观众们已经能够凭借这声含金量极高的“喀嚓”声来想象到甜皮鸭外壳有多么酥脆了。
九州一色的霜:啊啊啊啊啊啊我也要吃!
明月松间照:谢邀,人在苏州,但点了份南京烤鸭,受不了了。
草莓奶糖:我天,它甚至还是甜口的,不敢想象江浙沪人民一口下去会有多幸福,呜呜呜我是说我也想吃!
苏轼再次心动,确认过眼神,是能复刻的鸭鸭!
北宋—苏轼:嘶,看起来不难做的样子,而且它竟然不要辣椒!!!
北宋—苏轼:北宋—沈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