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诗经》黑话7(1 / 2)

加入书签

果然和元稹想的一样,,接下来,无桥转而给观众们说起了鸠占鹊巢具体是怎么回事。

无桥:“实际上,和大家的一贯认知不同,鸠占鹊巢他不是杜鹃把喜鹊赶走,然后把巢穴据为己有。

而是杜鹃会把自己的卵产在喜鹊的巢中,让喜鹊替它孵化。

等到幼鸟孵出来以后,因为它的体型和进食量都比较大,他就会把喜鹊的卵或者幼鸟挤出巢穴,让喜鹊成鸟只喂养自己。以此保证成活。

而晋国它最多的时候是,有有十一个氏族的,在后面长期的斗争中,最终只剩下六个实力最强的。

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斗争会更加残酷与激烈,我们都知道晋国的结局是被韩赵魏三家所分。

也就是说,范氏、智氏、仲行氏最终是被挤出了晋国这个鸟巢。

所以叔孙豹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恭维赵武及其背后的掌事家族才是晋国的实际掌权人。

因此赵武听后,马上表示吾不堪也,也就是我实在不敢当。那总之,在春秋时期老晋人就是人上人。”

九州一色的霜:听懂了,我们春秋有自己的天龙人。

想到强大无比却最终为三家所分的晋国,古代老师们又有话要说。

“哎同学,你来说说晋国为何最终是这个局面”“哎同学,不如你来说说,如果是你有何治国良策”“哎同学,你”

同学本人:你们不要过来啊!

那是不可能的。

同学们,时间差不多咯,准备好迎接你们的求学生涯了吗,毕竟老师们也不是什么魔鬼,他们只是往学子成龙罢了。

学生们能怎么办呢,他们只能一边痛苦面具,一边努力让知识浸染大脑,毕竟反抗是没有用的。

某个学生被折磨到双眼无神的时候,就特别想给俞悦邦邦两拳,你说你看什么不好,非看知识区up主,我跟你拼了!!!

俞悦:嘻嘻。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现在视频还差一点收尾,up主说起最后一个赋诗的国家,竟然是老秦人。

无桥:“然后是最后一个乐于助人的秦国。”

草莓奶糖:乐于助人,老秦人,好小众的文字。

老秦人:?

你管得着管不着,我们老秦人就是乐于助人,我们从今天起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刻在脸上!

无桥:“那和战国时期作为大反派形象不同的是,在《左传》赋诗外交中,秦国只有两条记录,还都是在帮助他国。

第一次是在僖公二十三年,流亡的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来到秦国请求秦穆公的帮助。

然后穆公赋了《小雅·六月》篇章,取其中的‘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共武之服,以定王国。’两句,表示愿意帮助重耳回国登位。

第二次是在定公四年,吴军在复仇者伍子胥的帮助下,攻陷楚国郢都,并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在这种大厦将倾局势中,楚臣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求其出兵援助。

但是当时的秦国君哀公却对此避而不见,于是申包胥便孟姜女附体,在宫外连哭七天七夜,滴水未进,属于是神迹降临了。

不知道是出于感动还是不堪其扰秦哀公最后还是接见了他,并赋了《秦风·无衣》这一篇章。

取其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两句,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楚国抗击仇外敌。

从以上两条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转变。

在穆公时期,秦人希望通过和东方诸国的领袖晋国结成秦晋之好,以得到诸夏各国的认可,从而在国际上获得影响力与话语权。

但是最终这一政策却以失败告终。

那首先在地缘政策上,不同于晋齐之间遥相呼应的格局,秦晋两国是存在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根本利益分歧的。

其次,在文化认同上,雄踞西陲的秦人在东方中国眼里,其实和戎狄无异。都是一群没文化的野蛮人。

以至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最终以前627年的崤之,晋军大败秦军为标志,秦晋之好这段露水姻缘终于是反目成仇。

在这之后,秦人在外交政策上直接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迅速倒向了楚国的怀抱。

这两个国家同为晋国所压制,同为中原中各国所排斥,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一拍即合情不自禁了。

那从秦穆公和楚成王以来。一直到秦惠文王和楚怀王三百余年间,两国间有十八代的互相联姻。

而申包胥出使秦国时,楚国在位的楚庄王,在伦理名分上可以算是秦哀公的外甥,所以他才会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形容秦楚之间这种亲密关系。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哀公赋的这首《无衣》却成了整个赋诗外交的绝响。

在这之后,历史很快挥别春秋,来到战国。这也意味着各诸侯国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斗争已经来到了白热化阶段。

因此,之前春秋那种有礼有节,赋诗言志的外交方式就显得非常的不合时宜了。

所以这一时期,各国所青睐的外交官类型就变成,要么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