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郿坞(1 / 2)
四月二十九日,春风和煦,长安城东却因董卓的命令而响起了沉重的锤击声。
在这片本应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一座堡垒拔地而起,其阴森的轮廓与周围的春意格格不入。
董卓,身着华服,站在新筑的堡垒之上,目光贪婪地扫过堆积如山的财宝。
他的声音在堡垒中回荡,充满了自信与狂傲:“我平定关东后,便可雄踞天下;即便失败,郿坞也足以让我安享晚年。”
在郿县,另一座坞堡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工匠们汗流浃背,却不敢有半句怨言。
董卓的亲信在一旁监督,不断催促:“快点干活,太师要的是万无一失的堡垒,不能按时完工就打死你们!”
在长安城中,百姓们窃窃私语,议论着董卓的所作所为。
一位老者摇头叹息:“太师这是在为自己筑坟墓,而非堡垒。”
旁边的青年冷笑道:“他搜刮了我们的粮食,却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这样的太师,我们为何要尊他为上?”
消息传到了朝堂之上,一位年轻的文臣忍不住上前,对董卓直言。
“太师,您在郿坞的储备,是否过于奢侈?这些粮食和财宝,若用于安抚百姓,岂不是更能稳固天下?”
董卓闻言,眉头一皱,随即冷笑:“小子无知,天下未定,我怎能不为自己留后路?你们这些人,只懂得空谈,不懂世事。”
文臣被董卓的气势所压,只得默默退下。
在郿坞,董卓的亲信们却依旧阿谀奉承:“太师英明,郿坞的建成,必将使您的地位更加稳固。”
董卓听着这些话语,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在董卓执政的阴影下,长安的市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他的一项新政令强制损毁五铢钱,连同雒阳及长安的铜人等铜制品,也都被毁坏,熔化,重铸成了一种新的货币:小钱。
这些小钱的制作粗糙至极,轮廓模糊,文字缺失,它们的面世立即遭到了百姓的冷眼。
市场上,商贩们拒绝接受这种无信之物,买家们摇头叹息,货币的混乱迅速导致整个市场紊乱。
长安街头,一位老商贩手持一枚小钱,对着阳光仔细端详,他摇了摇头,对旁边的顾客说。
“这钱连个字都没有,怎么用?董卓这是要把我们都变成傻子吗?”
顾客苦笑着回应:“是啊,市场已经乱了,物价一天一个样,我们这些小民怎么活?”
董卓的另一项举措,更是让长安城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他命令司隶校尉刘嚣,以极端的手段抓捕那些所谓的“不孝、不忠、不清、不顺”之人,一律以死刑和没收财产的方式惩办。
刘嚣接到命令后,虽然心中有所疑虑,但面对董卓的威严,他只得领命。
“太师,我将立即执行您的命令。”
这样的命令如何能不引发大量的冤案?
不久,长安城内便传出了无数家庭的哭泣声,许多无辜之人被诬陷,被带走,他们的家人在街头呼号,求告无门。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市场中哭泣,她的儿子被带走已有数日。
“我儿孝顺,从无过错,为何要受此不白之冤?”
旁边的老者叹息:“在董卓的眼里,他只是要搜刮我们的钱财,哪里会管我们的死活?”
五月十三日,阳光明媚,长安城横门外却上演着一场令人胆寒的戏码。
郿坞的建成,本是董卓权势的象征。
然而,这一天的视察却变成了一场血腥的盛宴。
公卿大臣们齐聚城门外,为董卓送行。
他们身着朝服,面带微笑,然而心中却充满了不安与忧虑。
董卓设宴款待众人,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然而,这盛宴之下,却隐藏着杀机。
酒过三巡,董卓突然下令,将数百名北地郡的叛军士兵带上宴席。
这些士兵,原本被诱降,满心欢喜地以为能得到赦免,却不料成了董卓展示权威与残忍的工具。
在众目睽睽之下,董卓下令虐杀这些士兵。
宴席上的公卿大臣们吓得勺子、筷子都掉了,他们的手在颤抖,心中充满了恐惧。
然而,董卓却饮食自若,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一位大臣颤抖着,低声对旁边的同僚说:“太师这是在警告我们,他的权威不容挑战。”
同僚也压低了声音,回应道:“是啊,今日的宴席,分明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戏码。”
董卓的将领们,更是噤若寒蝉。
他们知道,如果言语有冒犯董卓,马上就会当场处死。
宴席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选择言辞,生怕触怒了这位暴君。
宴席结束后,董卓又以叛逆的罪名诛杀了一些关中旧族。
他的这一行为,更是让长安城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百姓们私下议论,董卓的暴政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一位老者在街头叹息:“董卓这是在自掘坟墓,他的暴政,终将引来天下人的反抗。”
旁边的青年也愤愤不平:“是啊,我们怎能坐视不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