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大唐宰相姚崇是怎样应对山东蝗灾的?(2 / 3)

加入书签

面对蝗灾这样的&34;天灾&34;,应当敬畏,这不是人力可以战胜的,若执意除蝗,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朝野一时议论纷纷,令玄宗皇帝李隆基也担心起来:

&34;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34;。

在这样空前的压力之下,&34;姚崇治煌&34;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既有皇帝的忧心,又有重臣的反对甚至阻碍,更有老百姓的不认同……

姚崇要成功治理山东蝗灾有多难?不言而喻,简直难于上青天。

三、姚崇是怎样成功应对蝗灾的

困境并没有让姚崇止步,这位千古贤相以他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识迎难而上,逐一破除了治理蝗灾所遭遇的每一道难题。

面对老百姓对蝗虫的敬畏,质疑&34;除蝗&34;是否正确这一最大的问题时,姚崇果断采取了&34;夜间坑埋法&34;,派出御史担任捕蝗使,带领老百姓在夜间焚火,在田土旁边挖一个坑,因蝗虫怕人,容易捕捉,捕捉到蝗虫后一边用火焚烧,一边就近掩埋于坑内。

此举不仅可以科学&34;除蝗&34;,又体现为对蝗虫的人性化处理,得到当时的老百姓理解和拥护,认为这样处理蝗虫是恰当的。

更主要的是,蝗虫对庄稼的危害,老百姓也是明白的,若听之任之,势必会造成自身必然的饥荒。

&34;夜间坑埋法&34;让老百姓在心理上得到抚慰,一旦在&34;除蝗&34;的思想认识上&34;解放&34;后,老百姓的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从而卖力地参与到应对蝗灾的行动中来。

于是&34;夜间坑埋法&34;除蝗得到普遍推行,效果也日益明显起来。

面对汴州刺史倪若水和宰相卢怀慎跳出来&34;泼冷水&34;,姚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应对。

对汴州刺史倪若水予以正面应对,引导他必须带头除蝗。

姚崇根据倪若水的反对意见,采取&34;以己之道、还治其身&34;的方法,正面指出他不能以前赵皇帝刘聪除蝗失败的例子作比:刘聪弑兄上位是&34;伪主&34;,&34;除蝗&34;的失败是显而易见,而当今玄宗皇帝李隆基是以太子之位名正言顺上位,&34;除蝗&34;怎会失败呢?如果你倪若水不尽心办好&34;除蝗&34;工作,那&34;除蝗&34;失败岂不坐实你&34;借古讽今&34;的罪名?

非等闲之辈的倪若水听出了姚崇的玄外之音,当即吓出一声冷汗,不敢再反对,于是带头积极配合&34;除蝗&34;:

&34;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34;

这在《全唐文》&34;报倪若水捕蝗牒&34;中就曾详实地记述了姚崇对倪若水的质问:

刘聪伪主也,德不胜妖;今之圣朝也,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虫避境。若言修德可勉,彼岂无德致然?今坐看食苗,忍而不救,因此饥馑,将何自安?

对宰相卢怀慎的不支持,姚崇则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直面怒怼。

在卢怀慎上言&34;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34;时,姚崇当面&34;引经据典&34;地予以反驳:

过去楚王毫不犹豫地吞蛭,终于治好了顽疾;孙叔敖果断地斩蛇,从而降下福报。如今蝗虫还可以驱除,若任它成灾,谷将被食尽,那时老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独自承担,不会推诿给你!

一番大气凛然的话语,显示了姚崇斩钉截铁的有力声音和担责精神,驳得卢怀慎哑口无语。

面对玄宗皇帝犹豫不决及担心时,姚崇的举措则体现了政治家的魄力、水平和作为。

在山东蝗灾发生时,姚崇便向玄宗皇帝上奏:

《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心。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34;去彼暝域,以及蟊贼。&34;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由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由此&34;引经据典&34;,托出&34;除蝗&34;之法,有力地说服了玄宗皇帝,得到玄宗皇帝的首肯,同意姚崇牵总&34;除蝗&34;。

后来姚崇面对玄宗皇帝的担心,又及时、耐心地奏报,予以解释:

过去曹魏时期山东发生蝗灾,忍而不灭蝗,以致后来饥荒而人相食;后秦王朝时的蝗灾,草木被啮尽,以致牛马无食相互啃毛。

接着分析当下面临危急的蝗灾形势:

飞蝗已遍地皆是,还会反复繁殖,而且河南河北家无隔日储粮,一无收获百姓就要流离失所,国家安危也在于此。况且灭蝗即或不能灭尽,也比留下来成灾患为好。

一番忠言比对,陈述利害关系,让贤明的玄宗皇帝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去除了忧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