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何以说身份高贵的贾元春其实更向往天伦之乐?(2 / 3)

加入书签

;木石前盟&34;怎比得上&34;金玉良缘&34;。

于是,有贾母心疼林黛玉,她的孤苦就微乎其微。相反,她一无所有的家境,兼之身体柔弱多病,爱使小性儿且为人清高又刻薄尖酸……便成了贾府高层不认可&34;木石前盟&34;的核心理由。

所以,省亲时对薛宝钗、林黛玉还一样看待的大姐贾元春,后来便对弟弟贾宝玉忠情林黛玉不认可也不那么赞同,感情的天平悄然地向薛宝钗倾斜了。

为此,贾元春便以贵妃的身份代表皇权,借省亲之后的端午节向娘家人赐礼的机会,婉转而又正式地表达了她支持&34;金玉良缘&34;的旨意。故在28回,丫环袭人就曾明确地告诉宝玉:

&34;(端午节的节礼)你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34;

可见,贾元春认可支持薛宝钗,不仅是出于站在母亲方面考虑,还有她与薛宝钗之间相似的情感经历、相同的使命有关。

毕竟,一个人儿时情非得已的成长过程,在长大以后的成人世界里一旦触碰痛点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倾同于本能的救赎。

三、&34;元妃省亲&34;有何玄机?

《红楼梦》有名的&34;元妃省亲&34;,这一经典的十八章回,更将贾府大小姐贾元春儿时情结表露无遗。

表面上,贾元春升任元妃后,蒙圣眷隆恩,在元宵节之夜风光地回娘家省亲,彰显声势浩大的皇家气派,提升贾家豪门望族的显赫地位。

实际上,那短暂的省亲场景,一边是贾元春昙花一现最为高光时刻的真实映照,一边又是她流露自然情感的真实平台。

故章回里详写了贾元春省亲时六次流泪的情景。按理说,&34;元妃省亲&34;那是何等荣耀?不可能也不会表露出如此凄苦的情形,即便有,也当藏于心底。

不过,曹公偏这样打破常规、反常地突显其矛盾之处,玄机便是有意透露贾元春的儿时情结。一当她因&34;向往天伦之乐&34;而憎恶后宫生活这一内心隐秘众所周知后,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就为&34;贾、史、王、薛&34;四大家族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所以,&34;元妃省亲&34;时,她见到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后,便呈现出这样的真实画面:

&34;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34;

后来,元妃又说,&34;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34;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很显然不符合&34;元妃省亲&34;时的皇家威严。当时当境怎会在公众场合出现贵妃对后宫不满的情形,这只不过是曹公有意的虚构罢了。

这,不外乎让读者加深印象,贾元春内心对后宫是有多厌恶?

毕竟她当初并不想入宫,最期望的不过是能享天伦之乐的田舍生活。为此,章回又不厌其烦地虚构了她与父亲贾政的一席话,作进一步的佐证。贾政在帘外问安时,元春即隔帘含泪告诉父亲:

&34;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34;

可见,元春的后宫生活的确是凄苦之极。

不过,不满归不满。情绪宣泄后,元春还是理性地恢复&34;贵妃&34;高高在上的状态,从容威仪地打道回宫。

睿智的贾元春其实早已明白,&34;一入宫门深似海&34;,自己哪怕现已争得&34;贤德妃&34;这样的后宫高位,仍免不了成为皇权争斗下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切如暗示她命运的那张画:&34;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34;

还有关于她谶语式的判词:&34;二十年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34;

她的命运必然如此。

最终陷入皇室权力争斗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无论是续书中所说&34;死于痰疾&34;,还是考证派根据脂批&34;伏元春之死&34;推测她因形同杨贵妃被下令赐死……都说明结局是以失败告终。

贾元春死后,贾府肯定一败涂地,自然便忽喇喇似大厦渐渐倾倒,&34;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34;。

综上而言:贾元春,这位向左是尊贵的贤德妃,向右是向往天伦之乐的贾家大小姐,尽管用生命悍卫着家族最后的荣光,最终仍保不了贾府&34;树倒猢狲散&34;的落寞与悲叹。

她黯然离去的遗憾,恰如那支红楼梦曲《恨无常》所表达的哀伤与告诫:&34;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