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交税事宜(1 / 1)

加入书签

雨停之后,村民按照里正说好的顺序,拉着要交的粮食往收税官所在的位置走去。

刚下完雨的路面泥泞不堪,雨水混合着泥土形成了一滩滩浑浊的水坑,让原本就崎岖不平的道路变得更加难走。

四处都是些杂乱的脚印和板车拉了重物拖行过的深深的痕迹。

梁崇小心翼翼的避开水坑,但鞋底还是不可避免的沾上了一层厚厚的泥浆。

梁崇今年需要交一百五十四斤小麦。

因为粮食减产,村里麦子的价格比去年高了一些,去年是九文钱两斤,今年卖五文钱一斤。

粮店暂时还没有涨价,不过等到收粮的热度过去,想必粮店里麦子的价格也会往上涨。

没有什么价格优势,梁崇就没有和村里人买麦子来抵税,直接交的现银。

虽然粮食减产了,但今年的税收没有丝毫减免。

梁崇需要交七百七十文的田地税、二百五十文的单身税、一百文的户税和一百二十文的人头税,加起来一共是一千二百四十二文钱。

大业朝战乱归战乱,但各种政策还是比较完善的。

上一任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出台了火耗归公等政策,梁崇直接交算好的钱就行,倒是不用再补上一笔铜板转银子的损耗。

她们这一组,放眼望去,都是家里没有壮劳力的。

梁崇交税之前,就看到了有好几户人家在苦苦哀求收税官宽限一段日子。

说他们会尽快将税粮补上。

实在贫苦的人家,若是在收税官统一下乡收税的时候交不起税,便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补齐,并缴纳一定的滞后费用。

在规定时间内仍然无法补齐税款的人家,便会被抓去服徭役用来抵税。

更甚者,直接有牢狱之灾。

刘桂花和方小鱼也和梁崇在一组,两家人都是凑不齐税款的,只能在收税官面前低声下气的请求,再给她们宽限一段时间,接着,又不动声色的给两位收税官塞了一些好处费。

说是不动声色,实则在场的人家都看得非常清楚,但收税官也不在乎,一群老弱妇孺而已,翻不出什么风浪。

这也是时下的收税官被叫做肥差的原因之一。

下乡收税,需要处理老百姓抗银、抗税等问题,确实比较繁琐,还容易有人身危险。

但另一方面,可以趁机索要一些好处费,虽然穷苦人家给的不多,但积少成多,每年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再说,也不光是良禾村的收税官这么干,水至清则无鱼,人人都是如此,后面的人有样学样,便渐渐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甚至地方里正还要提前给收税官送些礼,打好关系,指望着他在收税的时候,不要过分的为难底下的村民,免得村子里的税收不达标,影响年底的业绩。

交完税,里正又把全村人聚集在一起,收税官顺势宣布了一个消息。

像前年推广玉米一样,今年知府又要推广新作物了。

今年要推广的作物叫做大豆,据收税官说,大豆四五月份种植,到九月份就能收获,且经过知府的不断试验,现在亩产已经能稳定在二百斤左右。

虽然产量不如玉米和小麦,但有意向种植的人家,官府照旧补贴一半的种子。

另外,等到明年豆子可以收之后,官府还会派专人下村,教授豆子的各种做法,比如豆腐、豆芽、腐竹、豆浆等等。

若是自家要不完,到时会由官府统一进行收购。

梁崇猜测,估计是要拿豆子回去大批量的做豆油和酱油。

有种植意向的,各村的里正随后登记上报。

说完这些,收税官便在吴正贤的招待下,去他家吃饭了。

至于收到的税粮,等吃完饭,会安排村里的壮劳力帮忙送去城里,收税官到时候做好监工和验收就行。

一时间,底下的人窃窃私语。

去年种植玉米的那几户人家,多多少少都赚到了钱。

有他们打头,尽管大豆的产量不如其它粮食高,但也有很多人咬咬牙,打算明年种上一亩半亩的豆子看看市场情况。

梁崇作为知晓大豆有多少好处的人,自然也是要种的。

明年的三亩地,可以拿一亩用来种豆子,两亩用来种玉米。

大豆耐贫瘠、耐旱,还是一种固氮作物,可以和根瘤菌共生,把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氮肥,起到肥田的目的。

每隔两三年种一次大豆,再来种粮食作物的话,粮食的产量能增加二到三成。

当然,这是后世经过实验的结果,古代种子质量不佳,肥料缺乏,估计能增个一成就差不多了。

梁崇好久都没有吃豆腐了,若是明年真的能种上大豆,豆浆、豆腐都可以安排上。

说不定还能吃到便宜的豆油。

现在市场上的油类大多都是荤油,大业朝的榨油业不太发达,菜籽油、芝麻油等的产量还比较低,卖价昂贵,百姓大多只买一点回家作为调味品使用。

今年小麦的价格变高了,按理说玉米也应当如此,但因为种植玉米的人较多,玉米的价格不升反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