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被带歪的科技树(2 / 3)

加入书签

奇,不知养活了多少自媒体。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有许多华夏城市争夺他的故里之权,纷纷修建“故居”,祖宅。

总之一句话,短暂且光荣。

但是在朱大皇帝那是——切·白忙活。

没错!

白折腾了,那像现在啊。

吃了一口小笼汤包,品味着美味的汁液,朱大皇帝颇为得意的轻扬着嘴唇。

“巴西的斯巴达克思……怎么能比得上皇帝,奴隶解放者……嗯,咱还是奴隶解放者啊,解放了好几百万奴隶呢!”

提及解放奴隶时,朱大皇帝的心底就是一阵骄傲,他确实挺骄傲的,他把三百万巴西黑奴送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以自由人的身份回到了非洲,多好!

“等今年的皇帝奖创建后,要不行给自己颁一个和平奖?”

不过怎么给自己颁奖呢?

左手颁给右手?

也不知道,当年大毛的勋宗是怎么给自己颁发勋章,这脸皮……可真不是一般的厚。

得了,做好事不留名!这才是咱身为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用完早餐之后,朱大皇帝就在代州城里逛了起来,这是一座牧区的小城,人口不过只有区区一万多人,城市虽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从小学到中学,从社区诊所到医院等基础设施从规划的时候,就已经设立好了。甚至还有两间中药铺,在大明这边倒是稀罕,因为那些中医压根就不需要远渡重洋来大明讨生活。

大明中医少是有历史原因的。早期移民中医生很少——相比于普通人,在战乱中医生活下来的机率更大一些,毕竟,即使是天国那边的兵士也会受伤生病,也需要医生治疗。

因为传统中医的贵乏,直接导致了大明的中医走向了与华夏截然不同的方向。虽然华夏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传统,但是实际上医生和书生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受限于水平,大明的传统中医剔除掉了阴阳五行和玄学巫术。什么君臣左使、什么引药归经之类也都澹化许多,主要还是水平不足。大明的传统中医学中主要是从《伤寒论》和《金贵要略》等传统医学着作里寻找药方和验方治病。尤其是后者,而大明的帝国药业推出的数量众多的新药之中也有不少是根据验方制成的药物在出售,畅销海内外。

当然,在市场上的这些中药药铺里,虽然出售中药,但是却有着严格的限制,只能在官方指定的药方提到的药材种类中选取,不能自由搭配。什么上吊绳、棺材板、月事带之类的配方,是绝对不会出现在那些药方之中。

之所以指定验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水平不够啊。因为早期医生不足,水平差,别说自行开方了,就是号脉都号不准,所以朱大皇帝才会授意几名知名的医生弄出了一个《疾病诊治指南》,类似于后世的治疗说明书,比如感冒之类的疾病出现那些症状用什么药方,在指南中一一罗列。总之一句话,就是通过限定药方的方式,降低医生诊治难度,满足移民的基本治疗需求。

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当时南华真的没有几个医生。而这也让大明的中医走向另一条路——药。

大明的医生只需要根据症状照方抓药就行,别看这个办法看似呆板教条,但是却让数以千万计的移民受益——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根据治疗指南照方抓药,也让卫生员的培养得变得极其简单。

而随着帝国药业公司等大明药业公司的介入,传统的熬煎药汤做法,在大明的市场上已经很少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方药都经过现代的技术,制成颗粒剂,或者进一步萃取制成胶囊。

在传统医药与现代化学结合的同时,华夏的传统医学在大明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受限于早期水平不足抛弃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之后,通过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这个医学体系放在后世的观点之中,就是“西医”。

现在的大明医学,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甚至就连同朱大皇帝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说不清楚?

说白了,就是从传统中医观点来看,大明医学已经走向了一条“邪路”,比如大明的医生不会诊脉,不会针灸,不懂经胳,但是他们会用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以及其它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再加上外科学、解剖学、麻醉法、无菌法等学科的引入,让大明的医学截然不同于传统医学。

当然也不同于“西医”,在朱大皇帝于南华卫生员讲室中教授术前洗手消毒以及外科消毒法、首先采用了热蒸汽消毒手术器械和敷料的时候,这年月的西医与其说是医生,还不如说是屠夫,穿着类似屠夫的沾满黑色血污的围裙在那里像屠夫一样锯胳膊锯腿。至于西洋药学,也是一言难尽,与其说是药学,不如说是化学。恨不得把硫酸灌进人嘴里的那种。

未来大明的医学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朱大皇帝并不太清楚,但大名的传统医学肯定是被他给点歪了。

看着路边的这个悬挂着“百草堂”的中医药铺,想了想他还是走了进去。

前脚刚一进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