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请皇上三思,不能毁了天下读书人的前程(1 / 2)

加入书签

冯贵本想维持一下秩序,但朱元璋摆了摆手制止了他。

他其实还是很愿意文武百官好好讨论讨论,他非常好奇,这些个官员能讨论出个什么结果来。

其实关于科举的改革,朱雄英很早之前就已经和他提过了。

选在这个时间点提出来,其实也是想看看文武百官究竟怎么看。

明眼人应该都能明白,朱雄英开始的时候让赵西临帮助编撰科举书籍,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他真正想做的,是科举改革。

一眼望去,其实大多数的官员,对于此事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不必具体去听他们说了什么,看他们的表情动作,以及激动的神态,就已经可知一二了。

能够参加这次朝会的,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在大明很有话语权的人。

他们并不是都通过科举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大多仰仗于祖上的荫蔽,以及地方推举等等方法入朝为官的。

大明如今的科举,除去恩科,每三年一次,可以考上进士的,每年不过百人而已。

而他们,也大多只能到地方任职。

逐渐靠功绩升迁到应天。

换句话说,由科举进入官场的,不到整个官场的四成。

而如今,看太孙殿下之意,怕是要让科举一途占据主导,如此多的类目,想必打算招收的人才,应该也会比以往多上不止一倍。

这是所有官员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但是当百官们看向赵西临,以及其他几位尚书的时候。

却见他们没有什么激动的神情。

这样几乎动摇了整个官宦体制的提议,乃至于对于地主土豪阶级都会带来不小影响。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朝廷里,居然没有一个有分量的人站出来提出质疑?

这种情况,连朱元璋都没有料到。

哪怕是他,突然提出如此提议,朝廷里那些自视甚高的官员,也多多少少会有些意见。

能够入朝为官身居高位的,背后都有很大的势力支持,他们与背后的宗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这些官员们总是愿意在各种情况下横插一脚。

此刻的奉天殿,突然陷入了一种异样的平静。

自打开国以来,奉天殿很少有这样鸦雀无声的时候。

朱雄英说完自己的提议后,差不多一盏茶的功夫,朝堂上都是鸦雀无声,朱元璋也不愿打破沉默。

此时的赵西临,感觉自己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他想开口说点什么,但踌躇了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开这个口。

从前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气势,此时半分也提不起来。

实在是没缓过来。

方才的事还没消化完,太孙殿下就又放了个大招,要是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可就万劫不复了。

他赵西临不畏生死,一把老骨头死不足惜。

但他还是在乎自己的名声的。

这太孙殿下,他也算是看明白了,与皇上相比无半分逊色,并且更加沉稳内敛。

不同于朱元璋的铁血杀伐,朱雄英更擅长的是把控人心,不止杀人,还诛心。

他们这些人最怕的就是一世清名被毁,如果不能死的轰轰烈烈,那还不如苟且活着。

和朱雄英对着干绝对没有好下场。

朱雄英不仅会要了他们的命,还会在他们最在乎的声名上大做文章,让他们死后还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所以赵西临等人非常利落地躺平了。

一盏茶的功夫都快过去,朝堂上仍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朱元璋等不下去了,他清了清嗓子,“看来诸位爱卿都十分赞同大孙的想法。”

“既如此,咱稍后就下令昭告天下,也让各地那些有识之士都能收到消息进京来。”

此言一出,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启禀皇上,臣有上奏。”

一位礼部官员站了出来。

见到有勇士站出来,那些持反对意见却不敢站出来的大臣们舒了口气,暗地里为这位仁兄叫了声好。

身为科举改制之前的既得利益者,一大部分官员都不想让朱雄英进行什么科举改革。

毕竟他们也算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上岸的人,自然见不得这种情况。

而那些受荫蔽为官的人,更是深深不满于朱雄英的决定。

他们背靠父辈的荣光,才能当上官。

这什么科举改制若是真成了,他们这样的人是不是日后都会被排挤出官场啊?

况且,他们能受荫蔽为官,可他们的儿子们还没有着落呢。

他们自然是想着自家的子孙后辈们也能和自己一样享受荫蔽,最好是能做到官官相传。

见到有人站出来,朱元璋眼睛都亮了,声音因激动都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