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能打败大唐的只有大唐(1 / 2)

加入书签

【大唐精锐对精锐的战争】

【此战被称为大唐绞肉机战场、也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大唐的生死战——香积寺之战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任命郭子仪为统帅,领兵15万,向长安推进,意在收复长安。

此战唐军为安西、北庭、于阗、朔方、河西、回纥等边军与诸胡联军组成。叛军由曳落河骑兵、范阳、岢岚、卢龙军为主。

双方都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是唐王朝的顶尖实力,然而,长安城一座不起眼的香积寺却让双方损失惨重,耗尽了大唐的实力。

因为精锐对精锐发生的后果是,直到最后根本没有计谋得以施展,大家都是大唐优秀的边军,是从无数的战火中淬炼出来的精锐。所以香积寺之战只有正面的互砍,双方稳定保持着一比一的交换率,直打到主力军全部消耗完毕。

唐军率先出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叛军重步兵与唐军步兵展开白刃战,唐军军阵逐渐被叛军打乱。

在叛军的李归仁的重骑兵推进下,唐军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败势明显。

此时,有一人挺身而出。他便是被称为大唐“神通大将”的李嗣业!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

李嗣业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率领陌刀队组成了最后一道防线,力挽狂澜,止住了唐军的溃败之势。

但这时叛军又顶上了新的预备军,唐军也只得接着耗下去。

双方激战数个时辰,战至傍晚,叛军仅剩数千人逃回长安。

此战唐军伤亡7万精锐,阵斩叛军6万。香积寺之战后,叛军主力损失殆尽,郭子仪连夺长安、洛阳两京,叛军想要覆灭大唐的幻想彻底破灭。】

<陌刀队!李嗣业!>

<如果没有内斗,大唐继续往西边发展那该多好>

<名将对名将,精锐战精锐>

<郭子仪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大唐神话——李嗣业>

<汉唐武德太充沛了。这俩亡国后乱世一个比一个惨>

<有时候明君早逝真的是为了保全他的名声,唉,李隆基你咋不学你祖宗二凤也在五十二岁就死了呢。>

<这一仗把唐军精锐集团全打光了,要不然哪能轮到吐蕃、回纥、河朔三镇、淮西嚣张[叹气]>

<悲哀的是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叛军...>

<总说“安史之乱”后得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结论,但这些参与平叛的唐军15万里面得有至少四万人是胡人,他们平叛喊的口号是:“赴国难,讨国贼!”>

<能打掉唐军一半精锐的只能是另一半的精锐>

<熬过安史之乱的大唐还能再苟一百多年也是不容易了>

<看到“阵斩”这个词,真的要起鸡皮疙瘩了,一天之内啊,几万人...>

<全是身经百战,历经战火的老卒,新兵易得,老卒难求>

<就是把府兵制晚崩了,也不能说是唐玄宗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的崩溃都是几代累计起来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尤其是宋明两朝。

宋朝文人:五胡乱华和唐朝的安史之乱不就是胡人作乱吗?中原王朝对他们不好吗?他们不思报恩,见识了中原繁华后反倒是想要侵略!

“赴国难,讨国贼!”

这一句口号一出,引得观看光幕的众人议论纷纷。

————

秦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嬴政倒是与新收的韩信、项羽等人道:“昔日光幕再现的盛世繁华,令朕心旷神怡。如今唐朝陷入危难之中,诸胡联军倒是帮了很大忙。”

项羽率先问道:“可这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也是胡人引起的。”

秦始皇早前就已经明白了。

“此前光幕曾言【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阳再下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出逃。】胡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安史之乱的发生不难猜出是唐朝内部出现了问题,他们恨唐,安禄山和史思明不过是被推出来的表面话事人。”

“再看今日光幕说的不管是唐军还是叛军,双方都是精锐边军,且认为对方是叛军。唐朝统治者没有注意到危机的来临,或许和唐朝的军制有关...”

秦始皇分析的越多,难免就想到自己死后秦朝很快四方起义,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如这唐皇一般没有注意到危机的到来吗?

看陛下陷入深思,项羽韩信等人闭嘴不再说话。

两人皆是未来优秀的将领,对光幕上说的香积寺战很感兴趣,这一战若是他们会如何来呢?

还有那个叫李嗣业的大唐将军,真是猛将,在此战中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勇猛硬生生使得局势由衰变胜。

————

唐贞观三年

唐军对唐军!

精锐对精锐!

打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