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指指点点(2 / 3)

加入书签

旁拿起一卷书道:“这是青雀编写的括地志第一卷,他让人送来想让陛下看,陛下看了之后也是赞不绝口。”

李承乾拿过书卷,打开细看,这是一篇关于关中风貌的记述,以及黄河上游的水土简述。

内容很长,短时间看不完。

李承乾匆匆过了几页,道:“好像还是有些不完整。”

长孙皇后观察着这个儿子,气色确实比以往更好了,伸手搭在儿子的肩膀上,这肩膀也更坚实了。

心中满意承乾的变化,低声道:“听闻你还在练习箭术?”

李承乾稍稍颔首,“父皇的箭术了得,儿臣虽说天资平庸,可也不能从此就让我们家最引以为傲的箭术落寞了。”

“爷爷也说过,我们李家的儿郎就应该是身体强壮的。”

“承乾,你这两年的变化很大。”

李承乾道:“以往在练的时候,很多时候累得抬不起手,抬不起脚,但咬咬牙便能克服。”

长孙皇后低声道:“你的心性坚韧,这很好,但为人处世也要多与他人学学,这与你练箭术不同。”“原来母后还在担心儿臣将来找不到一个好妻子。”

长孙皇后捂嘴轻笑着,道:“本宫的孩子怎会找不到好妻子,母后与你父皇一定给你寻个最合适的人选。”“那就多谢母后了。”

李承乾喝完了杯中的凉茶,轻声道:“儿臣就先回去了。”

人刚站起来,就听到了屋内的话语声传来。

“怎么?你就这么不愿意见朕?”

看到父皇穿着一身宽松的衣衫,李承乾将考卷从书袋子中拿出来,道:“儿臣是不想打扰父皇休息。”

李世民双手背负,沉声道:“青雀的括地志朕看过了,写得很不错。”

李承乾将括地志的第一卷放入自己的书袋中,道:“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写得不够细致。”

“还要如何细致?”

“水土写得不够完善,关中百姓种的是什么,收获如何?这些都没有写的。”

“都说东宫太子严于律己,对自己的弟弟也这般严苛。”

李承乾重新背上书袋子,又道:“不如括地志改个名字,就叫做地理。”

李世民抚须道:“地理?”

“既然要写传世的经典,那就一定要精益求精,绝对不能敷衍了事。”

父子俩三言两语语气重了几分,小兕子睁开眼,还有些呆滞从椅子上坐起来,正在确认周遭的环境,而后她爬到母后的怀中,目光又瞧着正在争论的父子两人,她咧嘴笑了笑。

李世民沉声道:“听说你将互市而来的赋税都用在了河西走廊的四郡上。”

李承乾道:“正是。”

“为何不早与朕说。”

李承乾双手背负,道:“既然父皇将朝中用度交给了儿臣,那么此事自然是儿臣来主张,当初解除禁足就说好的,一切以儿臣的意见为主。”

李世民冷哼道:“以往可没人敢这么与朕说话。”

李承乾笑道:“难道父皇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李世民移开目光,又道:“既然互市的银钱是你赚来的,由你出去,朕也不会拦着你。”

“多谢父皇体谅。”

长孙皇后抱着女儿,给她喂着水,这孩子的明亮的眼睛一直看着门前的父子两人。

话不过投机半句多,父子俩颇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感觉。

尉迟恭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别看现在的太子年少,这个太子可一点都不简单,如今也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毕竟揍了李元昌一顿,还能够继续执掌大权,依旧深得陛下信任的人可不多。

“儿臣,告辞了。”

“慢着。”李世民又道:“近来宗室那边对你的言辞依旧颇多。”

李承乾道:“是吗?又想让儿臣揍他们吗?父皇放心这一次不会被人抓到把柄的。”

“朕没让你揍人。”

“那父皇是什么意思?”

“你走吧,朕多与你说三两句话,便觉得牙疼。”

李承乾提了提肩膀上的书袋子道:“儿臣告退。”

等这个儿子走远了,李世民指着他的背影道:“你看看这个混账小子。”

尉迟恭劝道:“陛下,其实太子殿下修建河西走廊四郡,军中将领都十分赞许。”

李世民道:“连你也这般赞许吗?”

尉迟恭连忙道:“让太子殿下主持朝中用度,正是因陛下英明。”

李世民挥袖道:“等李义府在河西走廊闯了祸,你看太子他还敢不敢在朕面前这个跋扈。”

在满朝文武眼中,当今陛下是英明的,当今太子是贤明的。

一个英明的皇帝与一个贤明的太子,让大唐的满朝文武觉得,大唐百年内一定会是鼎盛的。

人都是有憧憬,可对东宫太子来说,大唐的脱贫致富路很难,至少现在还没有任何的起色。

整个关中除了泾阳,绝大多数人还是一片赤贫的景象。

如果土地分配是大唐的人均财富象征,未免也太单薄了,这种单薄是经不起天灾的。

粮食的保有量是一回事,如果充裕的物质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