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担纲临时翻译(1 / 2)
不料想,朱总给出的这个“一笑了之”的万全建议,在两天后立马就被王建东应用到了实际。
这个实际,就是专家见面会。
由市里有关驻港机构牵头组织的这次见面会,是在桥梁大会落幕的第二天上午,在王建东所住的饭店会议厅举行的。
这次见面会的筹备过程相当顺利。当然了,这其中主要还是丁洁和Sherry两人的功劳。王建东只是配合,最多算是跑腿和半个协调的角色而已。
不过,最后在会场翻译的人选上,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按道理来说,如果要是一般的翻译,应该都不会存在有任何问题。驻港的那些机构里,现成的翻译、还有能充当翻译的人选都不在少数。
但是这一的见面会却比较特殊。
特殊就特殊在参加这次见面会的主要嘉宾都是国外的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在道路桥梁行业知名的资深大师级人物。
这样一来,肯定在会议双方交流的时候,一些和道桥、甚至是建筑等相关的专业词汇出现的频率肯定就会相对较高。
难点就在这里。
道桥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小众行业。所以专业的词汇量,相对于一般的翻译人员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毕竟,这些专业的词汇,到底也是属于“小众”。
再说了,就职这些桥梁行业相关的小众词汇,还会随着时代以及相关技术等的的发展,而又有所进化。也就是说,这些专业的词汇量,其实是不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潮流,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
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不是行业内紧跟技术进步的专业人士,恐怕是很难驾驭这次特别接近专业技术的见面会现场翻译的。
驻港机构现有的翻译没有人愿意出头,去外面临时延请又显得很仓促、也不太能完全放心,到底这次见面会上,还会牵涉到许多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大事情,如果不太熟悉上海的人选,恐怕也难以胜任。
反过来转过去,一直都不能确定。
这样一来,翻译人选,这个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一下子却成了最大的、也是最后的最大难题。
到最后,还是林总一锤定音,选择王建东。
林总之所以推荐王建东,除开王建东平时的表现,恐怕还不会这样推荐的理直气壮。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前几天在林总他自己的学术讲座上,现场王建东的表现和所作所为,包括在相关道路桥梁英语术语上的运用的能力,再一次令他刮目相看。
在那一次林总的讲演上,王建东不仅充当了他助理的角色,还在现场临时担当了林总的翻译。
正是在这次的现场助手和翻译上,让林总切切实实的觉得,以王建东现在的外语水平、以及他在会场上的表现,完全有能力来担纲这一次见面会的临时翻译工作。
也正因为如此,朱总对林总的提议表示同意和支持。
见两位老总都这样变现的如此毫不犹豫,其它各方自然更不会有其它任何的意见。
乐见其成。
想想也是,他们对自己的下属既然这样的信任,那他们推荐的人选应该是已经经过慎重考虑、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再说了,这次见面会,主要的由头还是和他们建设系统有关的呢。
就这样,王建东在毫不知情的情形下,竟然被推举出来做了这次见面会的临时翻译。
做翻译?这是王建东这次来香港之前想都没有想到过的。
所以等他接到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的时候,他却一下子懵住了:这一副重担,怎么最后却落在了自己肩上?
他们,办事处那边不是有专门翻译的吗,还用得着自己这样一个不专业的?
再说,他早就知道,这次见面会之所以这般的隆重和大办特办,市里面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想着趁这次见面会的举办,顺便向外界,向香港,甚至是向全世界推介上海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向有关情况。
那,自己能行吗?他摇摇头,自认为不能,也不敢。
小范围的,比如说像林总的演讲会,凑凑合合可能或许还可以。但是这样的大场面-------,自己根本没有自信啊!
所以第一反应,王建东就想着去极力推却。
来香港之前,一方面本来英文的底子就不差,另外还经过了专业的专门培训,所以讲王建东一开始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比较充满自信的。
但是,等他真正亲身参与到这次大会的各个会议中的时候,自己的短板就明显表现出来了。
自己的短板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口语的发音,一是专业词汇的累计和理解上面还远远不够。
比方讲,大会讲演有时语速过快,或者是夹杂又浓重口音的时候,如果没有文字提示的话,想要完全精确听下去就会比较困难。尤其是演讲人即兴开玩笑的时候,他有时候更是云里雾里。
他这时候才真正深刻的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所以到这次桥梁大会后面的会议上,王建东几乎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姿态,去学习和用英语交流。在自己英语的短板上,确实补上去不
↑返回顶部↑